地质勘探测量中坐标系的选择及转换方法
发布时间:2021-06-09
发布时间:2021-06-09
坐标系的选择及转换方法■屈国林李春鹏地质测绘在地质勘查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先后贯穿于地质预查、普查、详查、矿产开采等不同系其主要的参数及优点详见以下:
1 .它也是一种参心坐标系。大地原点在我国中部,多点定位:
阶段,而地质测绘也是一项极其艰辛的体力和脑力双重的工作。
2 .该椭球参数采用 1 9 7 5年大地测量,十六届大会推荐的参数:a= 6 3 7 8 1 4 0 m,短半轴b= 6 3 5 6 7 5 5 . 2 8 8 2 m,扁率a= 1/ 2 9 8 . 2 5 7,第~偏心率平方= 0 . O 0 6 6 9 4 3 8 4 9 9 9 5 4,第二偏心率平方= 0 0 0 6 7 3 9 5 0 1 8 1 9 4 7;
由于各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同,导致了各个时期坐标系统的选择不统一,给后续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合理利用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随着 GP S的出现,测量的技术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各种系统的坐标等发生了~系
3 .基础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 9 5 2—1 9 7 9(历来的平均海平面 ),即现在使用的1 9 8 5国家高程基础。
列变化,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坐标系统,下面就介绍几种坐标系的定义和相互联系,展望我国大地坐标系的发展,分析地勘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这几种坐标系如何实行转换。一
(三 )地方坐标系 (任意独立坐标系 )在生产实际中,为了满足测区内投影变形不大于 2 5 c m/ k m要求,通常的控制网投影到投影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
、
各坐标系简介
平均高程面上。并以当地中央子午线进行高斯投影而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中平均海拔高程相对应的自 己的参考椭球。地方参考椭球的中心轴向、扁率和国家参考椭球相同,其半径有一改正值。据规范要求,在已有平面控制网,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但是给以后矿区报告的提交,造成了图纸换算和大量的坐标系统的转换工作,所以应尽量和国家控制网联测。(四) 2 0 0 0国家大地坐标系
(一 ) 1 9 5 4 d t京坐
标系
1 9 5 4 d L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它是一种参心坐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并与前苏联 1 9 4 2年坐标系进行了联测, 由此建立了我国大地坐标系,因此而定格1 9 5 4 d L京坐标系。 它的原点不在北京而是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该椭球在
计算和定位过程中,没有采用中国的数据,该系统在中国范围内符合的不好,不能满足高精度定位以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战略武器发展的需要。其主要的参数及优缺点详见以下:
随着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等对国家大地坐标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航
天、海洋地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坐标系,或更接近全球参考基;隹。现在如仍采用二维、非地心的坐标系,已无法满足当今气象、水利、交通与海图的有效衔接。因此采用地心坐标系已势在必行。
1 .采用多点定位法进行椭球定位;
2 .高程基准为1 9 5 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平面: 3.椭球参数:长半轴 a=6 3 7 8 2 4 5 m;短半轴b= 6 3 5 6 8 6 3 . 0 1 8 8 m:扁率a: 1/ 2 9 8 3
采用 2 0 0 0国家大地坐标系,有利于应用防灾、减灾、公共应急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比如四川汶川大地震、
4主要缺点:参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存在着自西向东
明显系统的倾斜,地面的精度受到影响,且椭球参数与现在椭球参数相比,相差 1 0 9 m。由于定向不明确,采用的原点又不相同,从而给换算工作带来了不便。但是北京5 4坐标系统仍然是我国使用最多的坐标系。 (二 )1 9 8 0西安坐标系由于以上原因,1 9 7 8年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提出了建立我国自己的大地坐标系。该坐标系的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因此得到了 1 9 8 0西安坐标
青海玉树地震后,以国内外遥感卫星等科学手段为抗震救灾分析及救援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信息,显示出科学抗震救灾的能力。有利于采用现代空间技术对坐标系进行维护和快速更新,以及测定高精度大地控制点三维坐标,并提高
测图工作
效率。为此,2 0 0 8年3月,由国土资源部正式上报国务院《关于中国采用2 0 0 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请示》并于2 0 0 8年4月获得国务院的批;隹。自2 0 0 8年7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启用2 0 0 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些遥感卫星资料都是基于地心坐标系。
上一篇:江西赣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新论
下一篇: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