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市性格 毕业论文(2)

时间:2025-07-11

由于泰安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各种宗教也借机在泰山发展。从南北朝开始,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泰山始终存在儒释道的融合与消长,既丰富又复杂。泰山被道教誉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宋元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元代伊斯兰教传入泰安,明末又传入天主教。此外,明清两代泰山的祭祀频繁,致使泰山民俗信仰的发展,泰山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宗教活动的中心,城中庙宇遍布。

四、文明载体——城市变迁与发展

春秋后期,博邑是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市,位于现泰安城市东南的旧县村(约10公里)。秦在此置博阳县为济北郡首府,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设泰山郡,改博阳为博县,泰山郡辖24县包括今泰安市大部。自秦汉时泰安逐步成为为帝王封禅服务的中心城市。汉武帝东封泰山后,郡治由博阳移至奉高城(今泰安城市东故县村,距城市12公里)。隋大业初年(公元600年),又复迁回博城(现旧县村),属鲁郡。唐高宗与武则天封禅泰山后,把博城县更名为乾封县。

唐中后期及五代,泰山进香活动大为兴盛,形成庙会,以东岳庙-即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荣,唐末在此设立了“岱岳镇”,泰安城市的雏形,萌现在这一历史时期。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县址和封禅中心移至泰山最近的岱岳镇(今泰城老城区),由于帝王封禅及宗教的影响,泰安被誉为“神州”。金初,设泰安军,意取“泰山安而四海皆安”即“国泰民安”之意,元代为泰安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明时省县入州,隶济南府。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泰安由州升府并设泰安县;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属泰山专署;建国后归泰安专署,1958改为泰安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2年恢复泰安市。1985年撤销泰安地区,泰安市改为省辖地级市。泰安城因泰山而建,因泰山而发展,通过贯穿山、城的历史文化轴将山城在空间和历史文化延续上形成“山城相依”的有机整体。

五、文化缩影——泰山文化

泰山早在华夏文明肇始,便已凸现史册,此后历经数千年,其文明传承从未中断,自古以来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视泰山为神山、圣山,并崇之为“五岳独尊”。

泰山的人文遗产,在祖国各名山中首屈一指,是洋洋大观的文化宝库,是一部缩写的百科全书,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正如郭沫若先生评价“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泰山不仅雄伟壮丽,风景优美,且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山上、山下宫观古刹相互掩映,碑刻、摩崖石刻比肩林立。

泰山文化既有为帝王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文化,又有为平民祈福求生的平安文化,更有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山水文化。因此泰山又有“文化山”之美誉。

泰山,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史上的孔子、司马迁、曹植、陆机、李白、杜甫、刘禹锡、卢照邻、苏辙、元好问、王阳明、王世贞、姚鼐等文人名士,或登岱览胜,或在泰山传经授业,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六、文化瑰宝——石刻文化

泰山是一座中国历代摩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各类石刻达2500多处。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政治风向,铭刻着志士仁人的抱负理想,抒发着豪壮的赞歌。

泰山石刻主要分为碑碣、摩崖、楹联三大类。上自秦汉,下至明清,历代延续,作者广泛,上自帝王,下及百姓、官僚、文人、僧道、英雄、近代革命者,内容丰富。泰山石刻,其规模之宏大、时代之延续、流派之繁多、艺术之精堪、构景之巧妙,都是其他世界名山所无法比拟的。

泰安城市性格 毕业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