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闻媒体
时间:2025-05-12
时间:2025-05-12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闻媒体
一、新闻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
1、什么是新闻媒体?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媒体与信息密不可分,离开了媒体,信息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信息传播的媒体有许多种,各种展览会、研讨会、发布会等实物媒体,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还有电影、电视、录像片、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体等等。
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媒体的简称,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通讯这些用于传播新闻的大众传播媒体。
2、各种新闻媒体的特点
(1)报纸:擅长思辩和说理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信息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
报纸的优点:体裁多样;信息量大;时空性强;选择面广;容易留存和检索。
报纸的缺点:读者的数量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传递信息不如广播、电视及时;感染力较差。
(2)广播:同步传递,用声音塑造形象
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的工具。
广播的优点: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强大的鼓动性。
广播的缺点:传播转瞬即逝,不易保存;选择性差;容易引起歧义。
(3)电视:视听兼备,视觉印象最重要
电视是通过电子技术传送图像、文字和音响的传播媒体。 电视的优点:强烈的现场感和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时效性强。 电视的缺点:稍纵即逝;选择性差;成本高。
(4)网络和通讯:即时互动,无限链接
互联网是集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的全新的传播媒体。
互联网的优点:传播超越时空限制;信息共享;集所有传统媒体的长处于一身;互动传播。
互联网的缺点:网络安全与网络秩序问题。
二、领导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和面对新闻媒体
1、为什么要重视新闻媒体?
(1)新闻媒体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宪法对于舆论监督的地位进行了确定,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权。”舆论监督权是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延伸,是言论自由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实现方式。
(2)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们行使知情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去获得形形色色的信息。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新闻媒体的采访,给老百姓充足的知情权。
(3)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是公众服务结构,有将除了机密以外信息公之于众的法定义务。记者采访政府官员时,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媒体,而是媒体背后的公众。所以,政府部门不应该拒绝采访,而记者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采访。
(4)记者的采访权不受法外权力的阻挠。对于各种事故及新闻事件,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在不泄露国家机密、个人隐私,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前提下,记者有权公开、公正地采访报道,行政机关不得非法干预。对记者采访权的侵害,就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
(5)新闻媒体在现实中也发挥了非常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2、为什么要面对新闻媒体?
在当今社会,回避媒体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新闻媒体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即新闻媒体决定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决定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因为新闻媒体决定着我们的公共形象,如果我们的形象不佳,公众将不信任我们。
三、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闻媒体
(一)要尊重新闻媒体
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的重要性
要尊重新闻媒体的独立性
即使出现了对你不利的报道失实报道,也不要对新闻媒体大加指责。
(二)要主动面对新闻媒体
1、面对媒体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遇突发事件要主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3、常态下要学会制造新闻
(三)要智慧地面对新闻媒体
1、要智慧地穿着打扮
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
精神饱满、仪态端庄
举止大方、得体
作风严谨、朴实
态度不卑不亢
2、要智慧地说
(1)面对公众发言要遵循的三个原理
第一个原理:简洁原理
第二个原理:相关性原理
第三个原理:可记忆原理
(2)答记者问的“三大守则”
一是平衡守则
二是平等守则
三是平和守则
(3)答记者问的“八项注意”
1、要实施真情,不要空洞无物
2、要说出新意,不要老生常谈
3、要规避陷阱,不要误入圈套
4、要学会幽默,不要一味回避
5、要通俗易懂,不要故弄玄虚
6、要以诚相待,不要不懂装懂
7、要简单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8、要借题发挥,不要武断评判
(4)说“不”的技巧
为什么要说“不”
如何说“不”
(5)回避的技巧
为什么要回避
如何回避
3、要智慧地“做”
(1)要随机应变。新闻媒体已经商业化了,异地记者采访更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