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下列哪 一个画 面,你 在生活 中见到 的最多 呢?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为什么中国农业会形成精耕细作?必要性: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的 增加,人地矛盾的加剧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果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白虎通义》思考:我国古代农业是 从哪一生产活动中产生 的?
神农尝百草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到种植经济原 始 人 制 造 工 具
原 始 人 采 集 野 果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2、我国农作物南北差异 观察发现:我国南方和北方主要作物差异是什么?原因又在哪里呢?
北方旱地
北方(兰州拉面)
半坡遗址
南方水田
河姆渡遗址
南方(云南米线) 南方(米饭米线)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五谷
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南方河姆渡出土的稻
麦 半坡出土的粟
豆
麻
稻
稷
黍
粟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试将 十二生肖中的“六畜”找出来。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 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 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作物差别: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3.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什么叫“刀
耕火种”?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使用石斧、刀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火烧方式,对林 木等植物“砍倒烧光”,不翻土,以灰烬做肥料种 植作物,一般五年后抛荒休耕另辟新地。(粗放型 农业生产模式)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1、农耕工具(1)原始农业石镰石锄 石犁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耒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掌握冶铁技术,铁器牛耕出现
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 铁锸、犁、铲、铁犁铧冠、锛、斧、钁、镢头。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3)西汉时期
西汉出现的播种 工具——耧车犁壁出 现,从 此牛耕 得到广 泛推广
石汉 画代 像耕 作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4)唐代时期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 现了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 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优点:轻便灵活;随意调整入土深 浅;深浅一致,利于水田。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2、灌溉工具三国魏晋时期翻车
翻车· 马钧唐代筒车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思考: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地体现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变化: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铜 铁犁牛耕 筒车 铁 播种耧车 曲辕犁
材质:石、木、骨 农耕 刀耕火种
工具: 石器锄耕灌溉工具:翻车
动力:人力
畜力(牛力)
自然力(水力、风力)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历史纵横:传统的精耕细作带来了什么?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 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 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亩9101125斤),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 产量还高。
上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