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影像下的人性拯救——评《拯救大兵瑞恩》(2)

时间:2025-07-12

极端影像下的人性拯救——评《拯救大兵瑞恩》

忍睹的伤兵,这些刺激着观众心里和生理的限制级镜头恰恰表达着导演对于战争深刻的厌恶。彻底的揭露就是彻底的批判,斯皮尔伯格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着他的愤怒和不满。于是在2009年,在同样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南京!南京!》中,另外一位满腔热血的导演陆川用了整部电影的篇幅来把黑暗与罪恶暴露于镜头。
斯皮尔伯格旨在表现战争对于生命的残害,于是除了用极端的镜头来表达之外,导演还独具匠心地“缩小”了战争。此番,导演在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无关的情况下,避开庞大的战场和军队,把大部分笔墨用于对于米勒一队八人以及瑞恩的刻画上。我们都知道,在大规模的战争中,生命的价值被无意识地缩放和隐瞒,而如果把个人从中突出出来,其生命将会重新回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当中,并且更显得脆弱和渺茫。这一点足以展现斯皮尔伯格的智慧和才华,他把精力聚焦于士兵个人,通过各方面细节真正地把一个“人”的形象植入到战争中,这也使得本片真正地拥有了生命的色彩从而与其它传统战争片不同。并且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每一个人都个性十足。导演试图告诉观众,电影中的人物并非只是简单的只会开枪射击或者闪电战术的士兵,他们本身其实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们在一起开着玩笑,回忆母亲,谈论艾迪斯?皮雅芙,卡帕佐在法国村庄里执意要保护那个德国女孩的时候说她让自己想起了外甥女,而维德则给大家讲述着母亲特意提前下班回家只为和自己聊聊天。米勒的沉稳,厄本的懦弱,杰克森信奉上帝,莱宾不断抱怨,饱满的浮雕般的形象赋予了影片以生命力,并且更容易打动观众。
而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刻画也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战争对于他们的残害。除了维德死时不断地呼唤“妈妈”、“我要回家”,以及瑞恩得知自己兄弟死讯时虽然强忍悲痛却仍然止不住流下的两行泪水这些细节之外,厄本这一特点突出的形象也是不得不说的。这个翻译员并未参与过真正的一线战争于是在战场上显得十分懦弱,他曾为一个德国战俘求情,甚至还因为自己的恐惧而间接导致两名战友阵亡,可是最后他却在亲眼目睹当初米勒放走的那个德国士兵开枪
杀死了米勒之后,毅然射杀了那个德国士兵并且面不改色。这样的转变,我们很难说是应该感到庆幸或者悲凉。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转变,旨在揭露战争对于人的塑造。正如米勒说的,以前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教师,可是到了这里却成了天大的秘密。这种嘲讽正是导演对于战争的嘲讽,或许厄本的转变也同样是一种嘲

极端影像下的人性拯救——评《拯救大兵瑞恩》(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