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教案 《乡土中国》费孝通
时间:2025-05-16
时间:2025-05-16
《乡土中国》----“无讼”教案
教学目标:1.以“无讼”为例完成对其内涵、原因和当下意义的探讨。
2.运用“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概念”“在具体事物里核实概念”的方法
完成“无讼”的专题研读。
教学重点:研读“无讼”专题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探究研读问题,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
活动一:故事导入,理解研读
教师活动:
一、通过小说《白鹿原》的一段土地纠纷案引入:
白鹿原上,李寡妇先后将自家的一块水地卖给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为了争夺这块地,白鹿原上的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发生了家族斗殴。两家剑拔弩张,都申明绝不就此罢休,倾家荡产也要打赢官司。
师:同学们猜猜白鹿两家的这场纠纷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生答:打官司/依靠法律……
师PPT展示
致嘉轩弟
倚势恃强压对方,
打斗诉讼两败伤。
为富思仁兼重义,
谦让一步宽十丈。
师:这样遇到纠纷不诉诸官府,不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乡土中国里叫什么?
生:无讼。
师:什么是“无讼”?你是如何理解“无讼”的?
生答
师:零碎→引出研读
教学活动二:方法指导,梳理内涵
二、以费孝通研究问题的方法切入,指导研读实践。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P18
《乡土中国》中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请找出这样的例证。
1.听讼,折狱的程序: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P99
2.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接着教训了一番……他依着“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P100
3.某甲抽大烟……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大儿子……老父亲……P101
学生活动一:
结合这几处的实例,你能总结出他们解决纠纷的过程有何共通性吗?
1.调解人:权威地位
2.方式:调解
3.原则:伦理
教学活动三:深入探究,原因分析
学生活动二:
乡土中国采用无讼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原因是什么?在任务书中找到相关内容并整理论述。
1.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P27
2.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P28
3.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P90.91
4.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P93
5.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P94
6.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P101
7.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P120
结论:礼治社会乡土中国熟悉、稳定的特性
教学活动四:联系当下,思考意义
学生活动三:
无讼的调解方式在当下是否还有积极意义?举出相关事例并发表你的看法。
我们依然需要“礼治”“教化”“调解”。
——P8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活动五:总结方法,整合思维
研读方法总结:
1.提炼概念
2.核实理解
3.分析原因
4.当下意义
任务布置:
1.就今天的研读问题整理相关资料,写一篇探究中国“无讼”的专题小论文;
2.每小组从P158-168的研读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班长做好统计,避免题目重复,研读成果的形式以小论文为主,其他形式亦可)
3.组内分工,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要求:运用今天所讲的研读方法进行研读;十天后在班上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
下一篇:高二英语基础题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