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为而不争_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4)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老子 第二十八章 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旨在诠解人世间倘若争雄逞强而固执于 阳性 就会造成世界的冲突、人间的争斗和世情的淡漠,故而崇奉秉承柔弱、处下不争、居守雌柔而保持 阴性 。即老子借助阴性的 雌 、 溪 、 婴儿 的诸多意象加以巧妙地融合。推崇柔弱不争的意念可促使 大道 的德性不离人生,进而回复到婴儿般的精气柔和、生机蓬勃、无知无欲、自在逍遥的最佳状态。为此,老子崇尚的 婴儿 就预示着生命的伊始,而 复归于婴儿 就顺理意味着返本复始、全生保真、得其生命的自然、真朴、纯全的审美圣境。可以说, 道 以天然纯真的婴儿为标识性的精神状态的象征意象。所谓 复归于婴儿 并非是强调人永远幼稚地停留在天真无邪的生命阶段,却是寓指人类在整个的生命历程中须始终不离大道,永葆自然、真率、纯朴的心灵,从而终究保持柔和、充足、久长的生命体征。由此,世人理当蕴藉着颇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浓厚的道德修养,并终归达求与 道 合一的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正如韦政通评介: 工夫的历程恰像一个圆周,始于本真,又归于本真。所谓 圣人皆孩之 ,所谓 复归于婴儿 ,经历了重重的工夫,这时候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而是生命的再生,他象征着朴与真的圣人境界。
孔子宣称的 水有五德 ,概言守法、正直、明察、尚志、善变的人生旨意,并集纳 德、义、道、勇 于一体,故而 水之美德 往往使得君子能遇而必观、从容柔韧、游刃有余、通达万物。可以说,老子哲学喜好以 水性 喻示人生禀赋,倡导崇高的 善人 、 圣者 、 贤达 就应如水一般,即信奉虚怀若谷、以德报怨、只予不取、隐退不争、收敛锋芒、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怀。明言世人惟有力求外圆内方、大智若愚、顺应潮流、因地制宜,方能纵横捭阖于凡俗人生。由此观之,古代圣贤崇奉的 做人要圆 绝非是随波逐流、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媚俗病态,却是一种善良宽容、灵活处世、自如圆通的人生妙境。即圣人做事应像水那样在迥异的客观环境里,追求 随圆就方 而达到 方圆之道 的生命境界。所谓有 方 无 圆 必会四处碰
[11]
壁,而有 圆 无 方 又为圆滑世故,二者均会一事无成。犹如 老子 第五十八章 所言 圣人方而不割 ,辨析了圣人唯有方正无私才能觅求到 随俗方圆 的 大方无隅 的艺术人生。
综上所述,老子 以水喻道 正是体认着智者性灵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故而 水 在老子文化思想体系中就必然包孕了特殊的审美意蕴,也是老子喻道、阐道、化道的重要的生命载体。即老子凭借 水 为言说媒介,使得形而上的概念的精神的 道 从 玄而又玄 的 惟恍惟惚 的 众妙之门 姗姗而来,并最终促使 道 演绎得生动、具体、形象,从而将玄冥深奥的 老子之道 更加感性化、知性化和意趣化。由此观之, 上善 可谓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业已为世人所张扬,延续至今仍值得不断探求的一种 最完善的人格 的生命佳境。即 上善若水 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模式,召唤了历代文客雅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完善、达求和升华,并始终伴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前行历程。
[参考文献]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2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
[3]列维 斯特劳斯.理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1.
[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5]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
[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4.
[7]启功.启功论书札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1.
[8]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42.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3.
[10]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6.
[1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16.
(责任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