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为而不争_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动于衷而与世无争,却是引导国人必须法 道 自然而有所作为。探究 上善若水 的精神实质,老子旨在张扬为人处事的安身立命之道。诸如荣辱,应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心境,应深沉宁静、仁爱结交、不求报答;说话,应恪守信用、清正廉洁、公平不倚;处事,应发挥潜能、行动圆融、合乎时宜。像启功先生曾如此笑谈生命之道: 人的一生主要是 过去 和 未来 , 现在 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要多想未来。幸亏有那些人生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做什么!我认为,人老处在顺境,不会有什么发展,人不可没有 个压力。 [7]表明了生性随和的雅儒 大家 对规避祸患、处顺善终、怡情养性的生命悟化。
成中英认为: 老子 也设想,道拥有阴性的性质和美德,并且它的作用是相对于阳性和补充阳性的。阴性也是柔、静、可变、文雅的,因此,能征服和同化阳性(粗糙、固执、侵略性和突出性),变成和谐与统一。缺少了和谐与统一,现实世界和生命就不可能产生。所以,阴性使世界的一切现实过程成为可能。 解析老子将 道 比作万物之母而尊崇 阴性 是 生 的最为写真的意趣。可以说,老子处世哲学始终视 雌柔 之性为 道 的生命意象,并认同 守柔 就是 守道 、 抱一 而可 为天下式 。( 老子 二十二章 )由此,老子教化世人必须戒骄戒躁、不能强为、不可妄作、谦下不争。可见,老子平素喜好把柔弱、谦下、包容、利物、不争的 守雌 之 水 当作 道 的生命意象。即老子认可 水 终究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尤物,继而引发先贤圣哲争相观水寄思、临水吟歌、望水兴叹和托水咏志。
老子 第二十二章 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第八十一章 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揭示老子所说的 柔弱 并非是软弱无力的浅层表象,而是始终蕴涵了坚忍不拔的生命力量。所谓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即 柔 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韧性的抗争以及谦虚容物、包容万象、能屈能伸、胸襟博大的人格魅力。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中国真正的最高的艺术精神。 [9]犹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 雨果所言: 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8]
叹言人类是万物之灵,而理当豁达大度、襟怀宽
广、视域高远、包容万物。所谓心胸愈大、天地愈宽、心境愈爽。惟有超越自我的性灵樊篱,接纳、认可、包容另类人群,方能拥有一片自由、清新、质朴、愉悦的生活天地。即只有不断地突破、超越、升华自我,才能净化心灵的道德净土,并开拓出自我创造的自由晴空。 老子 第四十一章 曰 上德若谷 。明言 水德 可谓是涵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审美总纲,即水之善美、水之柔顺、水之谦下、水之不争、水之虚静、水之博大皆蕴藉了 水性 与 人性 的完满整合,坦言国人唯有以 弹性 的处世意念去善待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误解、不公、错待,并以 不变应万变 的精神来体悟 处下 的境遇,就能神清气爽、平和心态、化解忧郁、心地泰然的对待人生一切的不幸遭际。从而为世人的立身处事,以及人格的完美塑造而演绎着亘古隽永的生命意趣。
三、 自然皈依 的生命旨趣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主张天、地、人以及 不知其名 的 道 的最高境界就是皈依 自然 。故而老子 上善若水 的理想人格范式蕴含了意味无穷的哲学义理,意在教诲世人须具备水一样的自然美德。所谓 水 善利万物为其 宏德 ;利而不争为其 谦德 ;处下守卑为其 厚德 ,即 水之极善 的品性有益于世人善待万物群类,淡漠得失、是非、荣辱,不以一孔之见而自执,不以一时之利而耿怀,超脱达观、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从而寻觅真、善、美的理想生命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 推天道 而意旨在于 明人事 ,如同老子哲学在国学文化中可谓是玄妙精微、深不可识、体味悠长,像 道德经 虽说只有五千多字,却引发了炎黄子民的数千年的感悟。表述世人若想 得道 、 悟道 、 明道 ,惟有心灵洁净、心同空杯、淳厚朴实方可 近道 。比如说,老子宣讲 居善地 就是追求师从水德、愿居谦卑、甘为人下、心如止水。孟子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观乎史载,孟母三迁,终居善地,方成就了孟子的绝世伟业。因此,儒家学说评赞 居善地 之举就体认着儒、道文化殊途旨归的 悟道 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