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ppt第五章
时间:2025-05-16
时间:2025-05-16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的本质、 特点和要求;强化公德意识,自觉遵守公 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自觉维 护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公 德和法律规范,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 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指人们在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中, 必然与他人和社会产生联系的,超越血缘和 亲缘关系的生活。即需要对自己有所约束的, 应融入、关爱、尊重社会、集体、他人的生 活。
关于公共生活空间的“门窗论”: 门窗以外的生活(大路、小巷...) 为共同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 门窗以内的为家庭公共生活空间(婚 姻家庭生活); 个人生活的空间或内心思维活动为私 人生活空间。
(二)公共生活的起源与发展 公共生活随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 1、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公共生 活与私人生活是同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冲破了以血 缘为纽带的状况,公共生活得以扩展; 3、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把公共生活扩展到极致, 特别是网络,把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落” 使得公共生活无处不在。
(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1、社会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1)生活内容的复杂性; (2)交往人员的多元性,朋友遍天下; (3)公共生活空间的广阔、扩展性,除了 家庭生活就是公共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熟悉的人、陌生的 人、各种各样的人,思想、行为都比以前丰 富和复杂。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人的生活内容本身 就非常丰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真实世 界的、虚拟世界的。
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 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 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 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 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 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 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余秋雨
维护公共秩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
展 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 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 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的形成与发展 1、原始社会主要是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 公共生活空间中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 2、进入阶级社会后,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有了一定 的发展,除已得到社会成员认可的民间风俗、礼仪、 宗教规范、戒律等继续发挥作用以外,出现了以成文 法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法律。 3、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 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这里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 会公德。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包括风俗、道德、纪律、 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 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 有着一致的目标,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社会 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整个道 德体系中的基础;是每一个人进入文明世界的 身份认定,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全部合格成员之 间的品格上的契约;是人生教育的基准,也是 日常生活的起点。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 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止文明、尊重他 人 (2)人与社会的关系:爱护公物、维护公共 秩序 (3)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3、广泛性 4、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 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 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 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 的准确概括。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1、必要性 (1)提高道德素质的要求; (2)自尊的需要; (3)培养优雅的气质——审美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自我评价与对别人的评价的标准; (6)价值实现的途径。 2、行为方式 (1)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 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 (2)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 (3)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 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二)助人为乐、平等待人 1、必要性 (1)社会倡导人道主义的需要;人人都会遇到困难, 人人
都需要帮助。 (2)发扬民主的要求; (3)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相互服务的经济。 …… 此处隐藏:26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