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4.区域总体差距由区域内差距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区域间差距为主。图2描述的是人均GDP的泰尔指数的一级分解项的走势图。从区域差距的内部构成看,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1978 年的68.47%逐年下降至1997年的最低点28.03%,之后几年内一直在30%左右徘徊;此消彼长,区域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31.53%逐年上升至1997年的最高点71.97%,之后几年内在70%左右徘徊,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已由区域内差距为主转变为以区域间差距为主。
区域发展差距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模型理论假设。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土地等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大小、自然资源的拥有程度、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省际之间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各经济增长要素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边际效益,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因素分析基本模型,从中找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机制,用以说明各要素的投入量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然后,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主要经济增长要素的交叉项,建立要素扩展模型,试图找出各要素在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弹性系数,用以说明各要素的边际效益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另一方面主要原因。
因素分析基本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图2 人均GDP的泰尔指数一级分解项走势图(区域内差距贡献率vs区域间差距贡献率)图1 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走势图
口因素、制度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等七个方面,选取相应变量进入模型。如表1所示。
其中,d2、d3和d4为三个区域虚拟变量,分别代表东北三省、中部六省和西部十二省(区、市);[]it表示相应的要素变量;μi为不可观测
3.模型的实证检验。用于模型实证检验的数据为1995~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名义指标数据进行了可比价预处理。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对重庆市1995年和1996年两年的数据进行插补,并调整了四川省相应的数据。
附表为因素分析基本模型、固定资产投资扩展模型、城市化率扩展模型、
因素分析要素扩展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出口扩展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四个模型中,Breusch-Pagan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和Hausman设定检验都拒绝了零假设,表明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有效。
2.模型设定。本文采用人均GDP的自然对数(LnGDP)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从资本因素、人
的地区效应; v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εit ̄ N(0,σ2)为随机扰动项,服从于标准正态分布。
4.模型解释。从因素分析基本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1)除万人公路里程和第二产业
CHINA STATISTICS
中国统计
15
表1 自变量列表
比重的系数未通过10%置信水平的显著平均劳动生产率,带动了地区经济发性检验外,其他变量的系数分别在展。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水平最10%、5%和1%显著水平上显著。
高、上升最快;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水(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显平较高,但十几年来基本不变;中部地著(1%置信水平)为正,且系数值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不仅水平很最大,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低,而且提高速度较慢。由此可以看因素。系数估计值为0.4748,表明在出,东部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固定速转移,也成为扩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资产投资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差距的一个原因。
动人均地区GDP平均增长0.4748个百分(5)实际税率、万人专利申请受点。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理数和第三产业比重的系数也显著为沿,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正,说明资本的积累、科技创新、以话之后,全国掀起了东部投资热,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都可以在一定程个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投资总额还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是投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都远远超过率显著为负,说明在目前中国人口已处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这是区域经于饱和状态,人口增长已经严重阻碍了济发展差距急剧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之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职工比一。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重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通过引入竞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区争、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国有企业改革,域发展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东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在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投资规模,成为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就成为影响区2003年以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由逐年扩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
大转变为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三个扩展模型中,我们重点关注(3)人均出口额的系数显著为与被观察的要素有关的四个变量的系正,系数估计值为0.0305,表明在控数。在固定资产投资扩展模型中,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出口每增d1INV的系数为0.5361,这是作为对比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地区GDP平均增基准的东部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长0.0305个百分点。由于90年代以来弹性系数(相对于人均地区GDP,下我国85%以上的出口额发生在东部地同)。也就是说,在东部地区,人均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拉大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动人均地区GDP增长0.5361个百分点。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d2INV和d4INV的系数显著为负,分别为(4)城镇化率的系数显著为正,-0.0724和-0.0735,说明东北地区和估计值为0.0125,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西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非农人口比重每提高1要分别比东部地区小0.0724和0.0735,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地区GDP平均增长表明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控制其0.0125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从劳动生产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固定资产投率低下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资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地区GDP增长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地区
的幅度分别比东部地区减少0.0724个百
16
中国统计CHINA STATISTICS
分点和0.0735百分点。d3INV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显示出中部地区的弹性系数和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两个地区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的边际效益要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同样的投资增长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东北和西部地区。
结合在因素分析基本模型中的结
果,我们认为,投资因素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不仅体现在投资总额和投资增长率的区域不均衡,而且体现在区域间投资的边际效益差异上。
从城市化率扩展模型看,在三个区域虚拟变量与城市化率的交叉项中,只有西部地区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人口迁移因素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因素的带动作用要比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略小,从而构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因素。
在出口扩展模型中,三个区域虚拟变量与人均出口额的交叉项的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没有区域差异。
结 论
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我们得出三点结论:
1.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是地理位置、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策制度和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变过程,缩小区域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差异和边际效益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成因,区域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也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变化。
3.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宏观面决定了区域发展差距将会继续存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苗头将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在短期内将会控制在一定区间范围内,逐步缩小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贸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