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3)

时间:2025-04-04

朱熹的教育目的,方法,内容

每个阶段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坚持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二)“致知”、“践行”相结合

朱熹认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既要“致知”又要“力行”,他说:“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在知行观上,朱熹认为知与行二者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还提出了“知行相须”的重要见解,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可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朱熹既重知也重行。在他看来,知与行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把知行统一起来。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只一味的灌输,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多数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链条上,具体一环常常残缺不全,或失之片面,或失之肤浅,从而导致整个思维的缺陷。他们可以利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来充实思维的链条,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进而在理性上得到改善和升华。其次,因为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

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尝试,亲身感受和证明某一认识的正确性,才能产生情感和信念。再次,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意志是人的行为心理机制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行为者使自己的动机、目的付诸实践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成功和失败的磨炼中才能得以实现。最后,行为的外在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活动与效果。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

朱熹还认为,教导学生应该既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说服教育为主,又要制定必要的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他认为,“小学书要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在德育方法上,坚持正面引导,就是通过说服教育,让学生明白事理,自觉行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致知”与“践行”相统一的过程。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居敬持志”、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 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 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学子无疑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朱熹教育思想(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