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挪威的森林》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年一经问世,就在世界文坛引起了轰动,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热潮至今仍未退去。本文是对相关学者就这部小说的研究进行的大略的梳理与归纳。 关键词:语言的特异性;现实与非现实的错位;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就在日本文坛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大浪潮,甚至引发了“村上春树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现象。在中国范围内有着众多的村上迷,许多学者对这部经典小说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2009至2011年间几篇有关《挪威的森林》的研究文献从语言的特异性、现实与非现实的错位、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几方面进行了粗略的归纳与总结。
一.语言的特异性
村上语言的独特性,令其在中日,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里大受欢迎。许多读者,均是在第一时间被这陌生而玩味的语言行文所吸引, 进而深入阅读。
庞晓蒙在《生长在自我森林里的孤独错位》中说:“村上的行文笔法可归纳为‘世界与其背面的错位’。不管是在大陆影响较大的“林版”译本,还是在网上流传较广的“赖版”译本中,都能清晰地看到这种“错位”的存在。简单说来,就是假定世界与其背面(亦可简单理解为村上眼中的世界)平行存在,事事对应,居民相安无事。村上却陡然在某个时间点将世界反
[1]转180 度,将二者扭在一起,其暇接委实妙不可言。”
常品在《“陌生化”的《挪威的森林》》中认为:《挪威的森林》体现出一种叙事结构的陌生化。它使用板块式结构,一章章明快地切分开来。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花样翻新,给人以意外之感。构思不落俗套、视角新颖独特,卓然自成一家。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加上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产生电影画面的效果。细细品读,往往令人觉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挪威的森林》写法一气流注、笔底生风,扑朔迷离、悬念迭出,纵横捭阖、进退自如,无不显示这位当代日本作家编织故事的高超能力与才华。从具体语词的陌生化到文本的整体结构的陌生化,都意在摆脱对某种熟知的对象作审美观照时可能会产生的“疲惫”感体验。《挪威的森林》这本后现代主义小说
[2]中情节的跳跃、重叠与非因果性逻辑,这些都强化了陌生化效果。
日语大都为胶着性、情意性语言,较之简洁明快的汉语,有时难免给人一种拖泥带水之感。而村上拒绝使用被搬弄得体无完肤的陈旧语句。他说自己的出发点就是“将语言洗净后加以组合”。日本有人评论村上是“以透明文体不断描写充满失落感之人”的作家,其“透明”二字,便是村上得到公认的成功的“陌生化”之处。小说中的对话较体现这一点,如:“喜欢孤独?”“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 ”光鲜生动、引人入胜,全然没有日本私小说那种湿漉漉、黏糊糊的不快,干净利落、新颖脱俗、异彩纷呈、曲径成文,有的简直不亚于电影戏剧中的名台词。
二.现实与非现实的错位.
庞晓蒙认为“现实与非现实错位”是贯穿整部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则, 许多作家的小说文章写的心思缜密环环相扣,字字句句抨击现实,而村上春树,却从不屑于指证这个世界。他
下一篇:专业水电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