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_知行合一_思想研究(2)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王阳明
世上存在的两种情况:“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成”,“始”和“成”正是表示这两个范畴和它们所
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冥行妄作;另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对应的对象并不是完全同一的。“知”、“行”始终结
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揣影响。”他针对这两种情合在一起,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行
况进行了批判。可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是是以知为开始的,知在行中完成的,这一过程,从始伴
为了挽救日益颓废的世风和士风,这就是王阳明讲的把所学随到终整个过程。知行永不脱离,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
运用到实际事物上去,就是实学的范畴。概而言之,王阳明言宗旨,知行一体,知而必行。
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强调实学真行,知行不分离,学行不(三)知而必行,行而必知
王阳明反对程朱“知先行后”之说,就是私欲隔断,分离。他的“实学真行”的思想影响非常深远。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启示进而导致知而不能行,知与行相脱节。提出“知行合一”
首先,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改善政治生态,提就是强调:知而必行,行而必知。以至“惟精惟一”,
升国家政治民主。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要求知、行永不王阳明所认知的惟一乃是天理,亦即是良知,即是惟精的
分离,知行并进。王阳明说:“郡务虽敏,然民人社翟,莫主意,惟精乃是致良知的工夫,即是惟一的工夫。知而必
”(《王阳明全集》卷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行,行而必知,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知:其一,从“知”非实学。
想,不是理论之学,它是经世济民、亲履实践之学。王阳明的角度,王阳明所讲的“知”,即是“良知”,这种
在一生中实践着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从不懈怠。他每到“知”是生来固有的,对于个体而言,它不一定是全面完
整的,必然需要在著实上下工夫,亦就是在致知上磨练,一地,造福一方,建立学堂,推行教化,整治吏治,兴利除
弊,开放风气。他说:“使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在践履过程中检验“知”的深浅,在践履中对“知”进
柴运水,向往而非实学罗。”(《王阳明全集》卷四)行弥补修正,这就是“知而不行”。其二,从“行”的
其次,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角度,“行”是“知”的工夫,行在知指导下进行,离
质,恢复社会道德秩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使人民从盲不开知,同时,行亦是知的检验手段。不管检验结果如
目崇拜政治权威,走向迷恋金钱,一些人认为有了钱,便何,都在实践中产生新的认知,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在实
有了一切,流行的一句话便是“有钱不是让鬼推磨,而是践中不断提升认知的水平,这就是所谓“行而必知”。
能使磨推鬼”。可以说使人们崇拜金钱达到了极致。随之人们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分析
进入道德信仰和精神信仰的一个迷茫期。社会道德和社会风(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意义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教的时代背景决定他的目的,气与日剧下。我们当前缺少的不是个性解放,而是个性太过
了,犹如脱了缰的野马,私欲极度膨胀。那么,我们要扭转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进而引起陆
朱之学所面临的困境。朱熹之学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局面,必须回归到崇尚道德、良知至
上的轨道上来。道德至上是孔孟圣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人们内容支离破碎,繁杂琐碎,容易掺杂私欲受臆,很难简单明
有了“良知”,亦便是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了,不易实践履行,内心难复平静,更不易复良知本体,王
和是非之心”,进而心无杂念,廓然大公,人人成了“圣人”,阳明要解决繁琐问题,还要解决知行脱节问题,他在经历生
社会也隨之变得和谐了。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小康理想死之难后,悟出“知行合一”之教,便解决了以上问题,可
世界。见“知行合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最后,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促进学术独立,改方面:
变教育方式,展现思想竞放。我们当前容易出现盲目崇拜,1、纠正了程朱之学的偏颇,补救程朱之学于困境,解决
如追星族,不管是非善恶,便盲目效仿。还有一种盲目崇拜了知行脱节的弊病。
权势,甚至畏惧政治权势,而王阳明正是在政治迫害下,历朱子之学在官方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官方统治思
经九死一生,不惧权势,终生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不迷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作为猎取功
信任何学术,只有亲身践行进行验证,连孔子、朱子这样的名的途径和工具,扼杀了朱子之学的生命力和驾驭思想的功
圣人或官方哲学概莫例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能,暴露出朱子之学与社会矛盾的冲突和困境。士大夫为了
博取功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教条,而不能亲身实践履行。所谓的“学者”也唯利是图,弄虚作假。长此以往,国家的
希望何在?学术的独立性体现于:一是不迷信任何学术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
威,须亲历实践方可验之;二是不畏惧和依附任何政治权势,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
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的独立性。的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还蕴含着因材施教、因地制物道理。须逐一件与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朱子
宜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年龄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施这种格物穷理的方法,枝节繁琐,不易践行,不易诚意、正
教。他反对死记硬背,注重道德品行教育,我们当前恰恰注心,更难以达到致知,更无从谈起践行实履了,这些是朱子
重知识,忽视品行教育。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之学所面临的困境,亦正是王阳明所需解决的问题。正德四
曾疾呼:“现代学校式教育,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年,王阳明在贵阳龙场大悟,揭示“知行合一”之教。他认
为知行本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遂解决了致知繁琐之弊,著者,学校变成‘知识贩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
好的罢,只是一间发行知识的‘先施公司’……我告诉你们同时解决了知行脱节之弊。
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2、反对悬思盲行,主张实学真行,学以致用。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王阳明所处时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
参考文献:他描述当时情景:“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
[1]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
[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11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
[3]刘宗贤.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
[4]吴光主编.阳明学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
编辑:冯惟榘之学。”(《书林思训卷》《王阳明全集》282)然后他讲述了
143
上一篇:浅谈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
下一篇:媒体户外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