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约翰_邓恩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2)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参考资料
诡异,不合常理,本质上却极为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让读者觉得“玄”,正是邓恩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他厌恶当时流行的词语华而不实的浮躁诗风,而他的感情也不是能够用通常的华丽诗体所能表达出来的,因此他选择了走一条迥异于常人的创新之路,给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坛刮来一股清新的诗风。
邓恩采用的“圆规”意象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扎根于文艺复兴的博大精深之中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且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之中,正是由于矛盾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世界才得以永恒发展。所以邓恩将“圆规”比作男女之间的爱情,这种比喻堪称妙极,正如古诗云:爱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若要地久天长,须得男女双方相互理解,心相印,不离不弃,去,,崩离析,何去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同样道理,男女双方只有共同维护彼此的爱情这一矛盾的统一体的稳定,才能将爱情演绎得完美和永恒。
邓恩认为世俗的生活是用“圆规”逐步画出的一个从点到点的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完美无缺的圆。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生离死别,从出生、离别到死亡以及来世的轮回,这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生生不息的圆,是一个由“圆规”画出的所有人类的矛盾的统一体。在邓恩的笔下,“圆规”的奇喻意象不仅仅纯粹地象征人类的坚贞的爱情,也同样昭示了人类生命的周而复始及高尚精神的生生不息。
二、“跳蚤”的哲学内涵
在传统的中国人的审美观中,用以赞颂美好事物的东西本身也应该是完美的。诗人常用皎洁的圆月来象征团圆和美满,表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念之情,正如苏轼传诵千古的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歌颂爱情时,人们又会赋予鸟儿的人的灵性,“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鸟儿的坚贞,树枝的缠绵仿佛是最好的爱情宣言,更不用说那让人心泣不已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凄婉爱情了,似乎这样的比喻才是实实在在而又合情合理的。相比之下,邓恩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另一奇喻“跳蚤”则显得那么突兀,那么让人难以接受。谁也无法将让人见人厌的“吸血跳蚤”与人类视之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情及婚姻联系在一起,这又是邓恩再一次将矛盾的统一的原理运用在他大胆而又合理的奇喻中。
《跳蚤》一诗这样写道: 看这个小跳蚤
你就明白你对我的否定是多么渺小
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你知道这不能向人提及
这种罪恶和耻辱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级然而它在求爱前尽情享乐
身体因两种血液组成的血液而膨胀这远比我们要做的勇敢无数
请停手,尽管父母相互仇恨,我们依然相遇在这黑色的城墙内隐居
虽然世俗让你有杀死我的意图别再增加自我谋杀和对神圣的亵渎及谋杀三条性命的三份罪数
突然而残忍地,你的指甲染上无辜的紫色血液
而你却对此毫无知觉
这个跳蚤究竟犯了什么罪孽无非是从你那吸取的一滴血液……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神圣的爱情比喻为跳蚤,恋爱双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这样跳蚤的身体就成为情侣秘密举行婚礼的场所,而跳蚤肚子的膨胀象征着孕育着新生命的女子,这就说明了恋人们在没有正式结婚之前便已享受了肉体之爱,而这种行为是世俗所不容的,是“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级”的“罪恶和耻辱”。所以诗中的情侣不敢将他们的关系公诸于世,而看似卑微的跳蚤却远比他们要勇敢,它“在求爱前尽情享乐”,而且敢于将自己“膨胀”的身体展露在人们面前,即使它最终惨死在“染上紫色血液”的指甲之下。相形之下,渺小的跳蚤才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合,它足以战胜一切的世俗力量。
《跳蚤》可以说是一首让人印象深刻的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至美至真的人们来说,跳蚤的意象确实很难让人喜欢,相信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奇喻意象也是有些另类的。而这种效果正是邓恩所希望的。将跳蚤的身体看作是可以提供秘密场所的“屏障”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跳蚤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