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全文翻译+理解性默写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 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 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 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 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 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 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鹏鸟、“野马”、“尘埃”,世间万物无论大小 都有所凭借。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 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 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理解: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 在地上的人一样,都要受到限制,不能真正认 识天,它也是不自由的。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 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 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作为它的船,放一只杯 子在上面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 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 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开始)乘风;背负着青天,没 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 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 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 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落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 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 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 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 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 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 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 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这是无法改变的,但蜩与 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 南飞,实在可笑。
第二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 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 “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 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客观存在的小与 大是无法改变的,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 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 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 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 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 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 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 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绝云气:超越 ;不过数仞而下:降落;未有知其修者: 长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 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区别的印 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第三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 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 百姓、道德使君主满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 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
样。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再说 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 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 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 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即使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
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 他对于使财福到来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 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 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 里遨游的人,他们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 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理解性默写
1、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 “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 九万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等内容。 2、在《 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 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 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 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 ,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 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 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一词的两句是
6、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句子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7、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 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 ”“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 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自居,作为人生的 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 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 征一国者。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 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 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 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0、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 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 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 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 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1、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 ”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 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
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上一篇:从语境意识看肢体语言的翻译
下一篇:小学 规范化学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