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时间:2025-01-08
时间:2025-01-08
鸟鸣涧 这首诗应有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 王维 些动景,营造出了春天山谷中的一派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生机。 用这些动景衬托出一片静谧空寂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氛围,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类
考纲解读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么”, 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不惊人死不 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 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 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我们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 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链接高考1. [2004年·全国Ⅰ卷]这首词的上半片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2. [2005年·全国Ⅰ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 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3. [2006年·江苏卷]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 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4. [2007年·安徽卷]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5. [2008年·山东卷]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 的?请简要分析。 6. [2009年·重庆卷]“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7. [2009年·安徽卷]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考点精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 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 妙使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查四个层面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一)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反衬和正衬)。
2. 景物描写:
注意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等。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内容,如绘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动态和静态, “味”是嗅觉角度。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虚实结合,以
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等。
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融情于物 即事抒情 咏史言志
怀古伤今
借人物言志
借古讽今
(二)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对偶、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 、互
文、排比和借代等。
(三)表现手法 用典、比兴、联想、想象、铺垫、象征、 对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抑扬结合、以小见 大、虚实相生等。
(四)篇章结构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前后对比、
卒章显志、先景后情、以景结情等。
考点精解1.题型概说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考查无外乎从面上设 问和从点上设问两种。 (1)面上设问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 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点上设问型: 就某一层面的某个小角度设题,如考查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等。
考点精解2.典例探究(1). [2004年·全国Ⅰ卷]这首词的上半片是如何描写春色 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本题是面上设问题型,问得较笼统,需回答修辞方法和表达 手法两个方面。
(2). [2006年· 江苏卷]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 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本题是点上设问题型,考查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 (3). [2006年· 江苏卷]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 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本题是面上设问题型,考查分析整首诗的表达方法。 (4). [2005年· 全国Ⅰ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 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本题是点上设问题型,考查分析修辞方法。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简析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实战演练(1)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 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2)“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就把越王将过 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 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 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 突然一转,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 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3)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冷落形成强烈的对照, 作者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忘记昔日的屈辱 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是 重蹈历史覆辙,使胜利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