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章(3)

发布时间:2021-06-06

本文是我在学习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老子《道德经》进行的初步解读。

思想对象”;“于是,这里在非物质事例上,思想不异于思想活动,思想便合一于思想对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制造学术是指以俗物为对象的物理学或科学,他所说的理论学术是指以公式(逻辑)或思想活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或哲学。

“无”、哲学或“爱智慧”是有别于“有”,有别于只把天地万物作为认识思维对象的人类认识活动。哲学是以提出和解决本体、本源是什么的问题发生和进行的人类认识活动,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化为、还原为本体或本源的问题。

“有”和“无”、“有名”和“无名”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认识活动,“有”或“有名”是以天地万物为对象的人类认识活动,是人类日常进行的的科学活动,“无”或“无名”是以人类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人类认识活动,是人类日常进行的哲学或形而上学活动。“有”和“无”、“有名”和“无名”都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当我们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它们两者的差别,如果我们忽视“有”和“无”、“有名”和“无名”各自具有的特点、限制和规定,那么就会造成思想混乱。

本源之道或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对立统一体。

本源之道或人类的认识活动作为同天地万物或世界万物相对立的事物,它是形而上者,它是天地万物或世界万物的本源,它是主体事物。本源之道或人类认识作为有别于天地万物之一的世界万物之一,作为同人类的哲学认识活动相对立的事物,它是形而下者,它是无或哲学的子女或产物,它是客体是物。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于理论学术中“思维不异于思维对象,思维合一于思维对象”。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源之道或人类认识既是动词表述和界定的事情,又是名词表述和界定的物体,是事情和物体的合一,本源之道或人类认识作为词语即是动词又是名词,是动词和名词的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述了“有无相生”的看法。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有“道自本自根”的观点。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发现了“自我”设定自己,“自我”产生“自我”,“绝对自我”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的原理。这些看法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本源事物或人类认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规定和特征。

事物是世界统一的基础。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它们都从属于事物。本源事物同菲本源事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相互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互为对方的内容和形式、互为对方的本质和现象;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相互对立,各自具有自己的边界、规定、限制、内容和形式等;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两者是平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章(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