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_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3)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心理健康调查
235
亚健康的检测及评估方法
刘 津①
【摘要】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就亚健康的检测及评估方法做一综述。主要介绍了亚健康的检测包括症状标准检测、量化检测、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健康评估法、量子检测仪、“一滴血”检查、虹膜检测、中医经络检测等,并介绍了亚健康的TT-M热成像、
评估方法包括以既存疾病验后诊断案例为基础的无创型评估模型及以亚健康-疾病时间序列趋势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有创型流行病学评估模型。【关键词】 亚健康;检测;评估;综述
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最早是前苏联学者H 布赫费提出的,也叫“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及“前临床”等。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
[1]
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除了健康和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亚健康可分为3个状态[2]:首先可纳入亚健康领域的是心身轻度失调状态。也就是说,有时疲劳不堪、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讷呆、失调表现,但时好时坏,时轻时重,、、无特殊不适,、行为性的。过于疲劳、激常可引发,。其次是“潜临床状态”,这种状态是亚健康的主体,是指已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为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或已启动了向某些病理改变的态势。再次是“前临床状
态”,也称亚临床期,已出现了明确的病理改变,只不过临床症
状尚未明朗化,如隐匿性糖尿病、尚未出现临床的肿瘤及没有症状的高血压等。其实这些已不符合亚健康状态,而是进入病态了,只不过尚未引起临床觉察或未能做出明确诊断而已,况且有些人当主观上无不适时,。目前,许60%~70%[3]。以往这,。本文就目。2.1 症状标准检测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故又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诊断标准,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4]。
2.1.1 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严重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
[6]杨杰.专科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昆明冶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82110
[16]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g.ParentingStyleascontext:An
IntegrativeModel[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113(3):4872496
[17]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
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215
[7]张海霞.大学生的压力现状及缓解对策[J].科教文汇,2008,9(3):58260
[8]MlsraR,MeKeanM.Collegestudents,academicstressanditsrela2tiontotheiranxiety,timemanagementandleisuresatisfactions[J].AmericanJournalofHealthStudies,2000,16(l):41251
[9]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
理学杂志,2006,14(1):69271
[18]PeterMuris,HenkSchmidt,RebeccaLambrichs,CorMeesters.
Protectiveandvulnerabilityfactorsofdepressioninnormaladoles2cents[J].BehaviorResearchandTherapy,2001,39:5552565[19]谢金凤,王承明.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8(3):53255
[20]答会明,李梦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
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329
[10]齐平,吴金昌.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
教育科学,2004,(6):70272
[11]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
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82110
[12]王玲,叶明志,陶炯.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需要
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52387
[21]MclntyreJG,DusekJB.Perceivedparentalrearingpracticesand
stylesofcoping[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95,24(4):4992509
[22]程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
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82209
[13]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362138
[14]陈虹霖,张一奇.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
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31
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87290
[15]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
(收稿时间:2009209213)
①中国.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神经内科 300011
上一篇:燃料车间班组长考核管理办法
下一篇:弟子规1-10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