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工序操作规程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山东食品有限公司SHANDONG HAIJING FOODSTUFF
CO.,LTD.
关键工序操作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持有编号:
受控状态:
目录
(一)抽空预煮工序操作规程
1 操作要点
上班前首先对预煮间、抽空机、预煮机和冷却流槽进行彻底清理、清洗,并检查预煮机运转是否正常;
抽空液一般为~%柠檬酸溶液,真空度为以上,抽空时间为1~3min,一般以空气抽透为准;预煮液一般为~%柠檬酸溶液,温度一般为80~100℃,预煮时间一般为3~20min,一般以半成品煮透为准。具体视原料品种和产品质量标准而定;
抽空溶液、预煮溶液根据预煮产量要经常更换,一般2~3小时更换一次,以保证抽空、预煮质量;
抽空后的半成品立即进行预煮,预煮后的原料要迅速冷却到25度以下;
生产结束后要把抽空机、预煮机清刷干净,并用200ppm消毒液进行消毒,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开机前,首先检查各转动部件是否正常,压力表、温度计是否准确有效,电源是否安全;向清洗干净的预煮机内加清水至适当位置,然后开启进汽阀,当温度达到预煮要求时,再调节进汽阀,保持所需要的预煮温度;
开启预煮机,按工艺要求,调整好预煮时间后,再开始上料预煮。预煮上料时要均匀适
量,并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控制预煮温度和时间,确保预煮质量;
操作运行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预煮机的运转状态,注意人身、设备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停机,进行处理;
生产结束后,要对全机进行彻底清洗,并对有关部门用20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消毒1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正常情况下,对转运部位每周进行一次加润滑油,润滑油须为食品级;
2 应急措施:
停水:发生停水,把已经开始预煮的原料预煮完,停止预煮。并询问停水原因及来水时间,将待预煮的半成品放入水中进行保护,并同时必须注意停水再来水时的水质,必须经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正常开启预煮;
停电:停止预煮,把已经开始预煮的原料预煮完后,放出热水,加入冷水及时冷却;
停汽:停止预煮;
设备故障:立即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同停电;
3 检查监控
班长至少每半小时对预煮质量进行检查;
4 纠偏
出现异常情况时须及时请示领导和质量工程部作报废处理,并分析原因和追究相应责任;
5 记录:《抽空记录》、《预煮记录》。
(二)配汤工序操作规程
1.操作要点
白糖领用及保管:车间领用经质量工程部验收合格的白砂糖,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不能直接接触地面且保持白糖外袋的清洁。
糖水配制准备:在配汤前,必须先“一测定,二检测”:测定半成品糖度、检测软水的PH 值是否在5—7之间、检测糖度计的糖度指示线是否调至0刻度;然后准确测算半成品理化指标,根据不同罐型、不同原料要求配制不同糖水,保证成品理化指标,糖度误差±%以内,PH值用柠檬酸调整。
配制糖水糖度计算公式:
成品糖度= 每罐净重×要求开罐糖度-装入的固形物×装入固形物含糖量
每罐的糖水量
配汤软水加热到沸腾后加糖,保持在90℃搅拌加热5—8分钟,或一边加糖,一边搅拌,保持在90℃加热5—8分钟,将有利于白砂糖中所含的硫分的挥发,以有利于顶隙氧化圈的控制;待白糖在锅内完全溶化后,检测糖度,根据计算出的装入罐内糖水糖度,再进行调整。
糖度计开始使用前校正1次,后每2小时校正一次糖度计。
配制的糖水后再添加柠檬酸及其添加剂。配制好糖水后,将糖水用糖水泵抽进过滤筒入贮汤桶中备用。
2.应急措施
停水:视司秤工序半成品的情况,使用配汤房中贮水桶中的处理水进行配汤。
停电:全厂性停电则停止配汤,若只有配汤房停电则立即通知机电部进行检修。
停汽:不能配制新糖水供给生产。
设备故障:水处理设备故障,组织抢修,利用贮水桶的贮备水配汤,视情况优先考虑处理水用于整片生产,其他碎片用自来水配汤以维持生产,但须标识以便追溯评估;糖水泵故障,启动备用糖水泵过滤入储汤桶备用。
3.监控
配汤工序操作人员每次水处理设备开启时的目测检查。
配汤班长每锅半成品糖度和平衡糖度检测1次;对每锅配制新糖水最终糖度进行检测。质量工程部质检员不定期对半成品糖度、糖水糖度、平衡糖度和PH值进行检测。
4.纠偏
异常情况时出现糖水变质时请示领导和质量工程部作报废处理,并分析原因和追究责任。
糖水无异味但放置时间超过4小时,重新把糖水加热至95℃以上消毒后再生产,管道糖水放掉,但需分开标识经质量工程部重新评估。
对于操作不当的给予再培训处罚。
5.记录
《配汤记录》。
(三)封口工序操作规程
1 操作要点
开启封口设备,进行调试;
空转3~5min,打开蒸汽阀或真空泵,(使用蒸汽排空必须先排出管内冷却水),使真空表参数在以上或汽压在以上;
水罐试封,每个机头首封一罐以上,进行解剖检测,合格则准备封口; …… 此处隐藏:329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下一篇:第7章苯丙素类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