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5-04-26
时间:2025-04-26
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号:10020238 姓名:余开勋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如同一片浩瀚的星河,而科举制无疑是这片星河中一颗璀璨、耀眼星辰。
科举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形成与唐,发展于宋,僵化于明清,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前后施行了1300年之久。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个多世纪前,科举制被当作糟粕被世人弃置一旁;一个多世纪后,今天的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制度呢?在这里,我仅就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对国人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阐释者,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儒家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代言人。儒家文化是通过他们而得以延续、流传并发扬光大的。 科举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在唐宋时期,这无疑对读书人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读书考试才能做官,这种诱惑也极大地扩充了读书人的队伍,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唐朝时,诗赋文章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全国各地的无数考生,就必须长久地投入诗赋文章的训练,客观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有大的推动作用的。中国之所以会在唐宋时期达到文化空前繁荣的程度,是与科举制度的施行有很大关系的。科举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如唐代的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等等,没有了他们,中国古代文化势必少了最光辉灿烂的篇章。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民众文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但随着时代的更迭,统治者发现,科举制作为一种文官选拔制度,所要选拔的,不是写诗赋作文章的高手,而是国家管理人才。于是考时务策论成了重点。但事实证明时务策也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再则,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不明确,只靠着一种历史惯性消极地维持着科举,考试内容越来越僵硬。在这种情况下,八股文出现了。科举考试变成了一种僵化的依照老式正统观念的练习和死记“规范”经典,必须按照八股文形式机械刻板地进行论述,完全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知识分子为了做官,谋取功名,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由规定的八股文为专门的考试形式的科举考试上,使读书人一味的死读,忽视了实际才能的培养。这样,人的个性丧失了,才智被扼杀了,人成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工具。全国知识分子为了通过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作,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量的废物,即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另外,经学、文学和史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于是,广大知识分子用心学习的范围便不出这几个学科,而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艺术、技术知识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薄弱造成
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经验与实用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摧残了中国的文化,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考试发展到这种地步,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它的绝路。终于到了晚清,列强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批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了。他们在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时,首先看到了人才的缺乏,归结为科举制度的祸害。于是,在急切的要求下,公元1905年即在科举制度进入它的第1300个年头的时候,清廷下谕,废除科举。
科举制度终于与中国告别了,至今已经尘封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轻轻拂去覆盖着它的那层厚厚的灰尘,科举制度它中国文化、于中国一千多年的兴衰起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