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上)试卷

发布时间:2024-11-28


第一部分 ;判断题部分(每题 2.5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 25分)

1.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宪法性规范,《紧急状态法》是行政法规范,二者性质不同。( )
正确 错误




2. 建立消防队伍的目的就是救火。( )
正确 错误




3. 收集信息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信息的分析、会商和有效评估。( )
正确 错误




4.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应急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
正确 错误




5. 风险评估体系、预案体系、监测网络体系是相互作用的,预案体系是基础,风险评估体系是准备,监测体系是控制。( )
正确 错误




6.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直接的损失,之后还会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
正确 错误




7. 突发事件不能单纯的从直接危害的角度来看,而要通过施加于客体的危害来看它对社会的影响。( )
正确 错误




8. “二八定论”是指直接责任者第一时间作的信息报告中,80%是正确的信息,至于20%是虚假信息。( )
正确 错误




9. “上海倒楼事件”从危害的角度讲,并不仅仅是造成了开发商和直接受害人的损失,实际上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建筑质量问题的恐慌。( )
正确 错误




10. 在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收集十分重要,收集到信息后首先要完成类比。( )
正确 错误




第二部分 ;单选题部分(每题 2.5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共20题 50分)

1. 《突发事件应对法》首先界定了( )
A.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B. 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
C. 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D. 什么是突发事件



2. 城市的建设规划中,要满足( )的需要。
A. 经济建设 B. 社会发展
C. 预防处置突发事件 D. 环境保护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 )通过。
A. 2008年8月30日 B. 2009年8月30日
C. 2006年8月30日 D. 2007年8月30日



4.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 )至为重要。
A. 及时汇报 B. 第一反映
C. 私下处理 D. 及时处理



5. 《突发事件应对法》从制度、法律上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对
于我们统一思想,解决( )的问题有巨大的作用。
A. 隐瞒不报现象 B. 行动缓慢
C. 日常生活中的马虎大意 D. 日常安全防范中无作为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一件大事,学习好、贯彻

好、运用好这部法律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重要责任。
A. 民主法治 B. 思想
C. 政治 D. 经济



7. 突发事件具有(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A. 紧迫性 B. 危害性
C. 社会性 D. 公众性



8.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 )
A. 汇报机制 B. 预防与减轻机制
C. 检测机制 D. 监督机制



9. 如何界定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如何衡量所采取的措施与这些情况是否适应,在总体上讲是( )问题。
A. 客观依据 B. 主观判断
C. 思想 D. 现实



10. 如何界定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如何衡量所采取的措施与这些情况是否适应,从法律的角度讲,属于( )问题。
A. 审判权 B. 自由裁量权范围
C. 制度建设 D. 法律规范



11.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应对的事件是( )
A. 日常事件 B. 特别事件
C. 日常事件和特别事件之外的事件 D. 介于日常事件和特别事件中



12. 应急预案要从( )的角度来制定。
A. 务实 B. 及时
C. 迅速 D. 便利



13. 如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该事件可能会演化为一个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 )
A. 战争 B. 游行活动
C. 行为 D. 群体性事件



14. 突发事件是一种( )危害,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巨大的的影响。
A. 公共 B. 群体
C. 社会 D. 严重



15.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 )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A. 二 B. 三
C. 十 D. 三十



16. 突发事件核心要素是其( ),因此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过程及结果都应公开。
A. 突发性和紧迫性 B. 危害性和破坏性
C. 公众性和社会性 D. 危害性和社会性



17. 突发事件核心在于( )
A. 预警机制 B. 汇报机制
C. 长效管理 D. 必须动用政府的公权力



18. 从哲学的角度讲,突发事件发生具有( )性,但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就可能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一系列危害。
A. 偶然 B. 必然
C. 特殊 D. 常发



19. ( )面对的是特殊时期,需要采取一些特别措施,针对公民权利加以限制。
A. 《突发事件应对法》 B. 《卫生法》

C. 《行政法规范》 D. 《宪法》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 )起施行。
A. 2007年8月30 B. 2008年11月11
C. 2006年8月30 D. 2007年11月11



第三部分 ;多选题部分(每题 2.5分 有多个正确答案 共10题 25分)

1.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因是( )
A. 预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B. 遵循突发事件的应对规律
C. 针对社会中存在的轻视预防,出事后不计成本加以处置的现象 D. 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常态和非常态下工作理念、工作规则、工作机制的结合



2.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难以预料,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事件往往发展迅速,需要( ),才可能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A. 采取常态的措施 B. 采取非常态的措施
C. 作出非程序化的决定 D. 作出程序化的决定



3. 应急权力包括( )
A. 监察 B. 预警
C. 处置 D. 灾后恢复与重建



4. 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包括( )
A. 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 B. 对我国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编制全国灾害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以此为基础,开展对重大项目的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工作
C. 完善灾情统一标准,建立我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 D. 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



5. 突发事件的核心要素是( )
A. 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B.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C. 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 D. 突发事件的解决必须借助公权力的介入和社会人力、物力的动用



6.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原则有( )
A. 突发事件应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B. 应对突发事件的比例原则
C. 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公开原则 D. 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原则



7. 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有( )
A. 必须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放在首位 B. 必须坚持信息汇报制度
C. 必须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固树立忧患意识 D. 要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8.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的系统
A. 信息的收集制度 B. 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
C. 信息的汇报制度 D. 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9. 突发事件的类型分为
( )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社会安全事件 D. 公共卫生事件



10. 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的主要做法有( )
A.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B. 县级政府及其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C. 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 D.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培训,目的是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


干部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上)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