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上)试卷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第一部分 ;判断题部分(每题 2.5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 25分)
1.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宪法性规范,《紧急状态法》是行政法规范,二者性质不同。( )
正确 错误
2. 建立消防队伍的目的就是救火。( )
正确 错误
3. 收集信息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信息的分析、会商和有效评估。( )
正确 错误
4.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应急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
正确 错误
5. 风险评估体系、预案体系、监测网络体系是相互作用的,预案体系是基础,风险评估体系是准备,监测体系是控制。( )
正确 错误
6.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直接的损失,之后还会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
正确 错误
7. 突发事件不能单纯的从直接危害的角度来看,而要通过施加于客体的危害来看它对社会的影响。( )
正确 错误
8. “二八定论”是指直接责任者第一时间作的信息报告中,80%是正确的信息,至于20%是虚假信息。( )
正确 错误
9. “上海倒楼事件”从危害的角度讲,并不仅仅是造成了开发商和直接受害人的损失,实际上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建筑质量问题的恐慌。( )
正确 错误
10. 在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收集十分重要,收集到信息后首先要完成类比。( )
正确 错误
第二部分 ;单选题部分(每题 2.5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共20题 50分)
1. 《突发事件应对法》首先界定了( )
A.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B. 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
C. 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D. 什么是突发事件
2. 城市的建设规划中,要满足( )的需要。
A. 经济建设 B. 社会发展
C. 预防处置突发事件 D. 环境保护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 )通过。
A. 2008年8月30日 B. 2009年8月30日
C. 2006年8月30日 D. 2007年8月30日
4.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 )至为重要。
A. 及时汇报 B. 第一反映
C. 私下处理 D. 及时处理
5. 《突发事件应对法》从制度、法律上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对
于我们统一思想,解决( )的问题有巨大的作用。
A. 隐瞒不报现象 B. 行动缓慢
C. 日常生活中的马虎大意 D. 日常安全防范中无作为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一件大事,学习好、贯彻
好、运用好这部法律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重要责任。
A. 民主法治 B. 思想
C. 政治 D. 经济
7. 突发事件具有(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A. 紧迫性 B. 危害性
C. 社会性 D. 公众性
8.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 )
A. 汇报机制 B. 预防与减轻机制
C. 检测机制 D. 监督机制
9. 如何界定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如何衡量所采取的措施与这些情况是否适应,在总体上讲是( )问题。
A. 客观依据 B. 主观判断
C. 思想 D. 现实
10. 如何界定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如何衡量所采取的措施与这些情况是否适应,从法律的角度讲,属于( )问题。
A. 审判权 B. 自由裁量权范围
C. 制度建设 D. 法律规范
11.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应对的事件是( )
A. 日常事件 B. 特别事件
C. 日常事件和特别事件之外的事件 D. 介于日常事件和特别事件中
12. 应急预案要从( )的角度来制定。
A. 务实 B. 及时
C. 迅速 D. 便利
13. 如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该事件可能会演化为一个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 )
A. 战争 B. 游行活动
C. 行为 D. 群体性事件
14. 突发事件是一种( )危害,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巨大的的影响。
A. 公共 B. 群体
C. 社会 D. 严重
15.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 )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A. 二 B. 三
C. 十 D. 三十
16. 突发事件核心要素是其( ),因此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过程及结果都应公开。
A. 突发性和紧迫性 B. 危害性和破坏性
C. 公众性和社会性 D. 危害性和社会性
17. 突发事件核心在于( )
A. 预警机制 B. 汇报机制
C. 长效管理 D. 必须动用政府的公权力
18. 从哲学的角度讲, …… 此处隐藏:13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