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能力建设上下苦功_做强学术出版_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人物专访
在出版能力建设上下苦功,做强学术出版
———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吟春
记者: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提出中国新闻出
版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您认为出版强
国的要素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跟出版强国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哪?
谢寿光:怎么样看待一个国家是不是出版强国,
出版强国的标志是什么,这种讨论在我们出版界的意
义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以每年出版的数量、品种为指
标,我们肯定是出版大国,但是如果除以我们的人口
总数看人均数,可能连出版大国都不是,离出版强国
的距离就更远。我的看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出版
强国或者大国,可以从生产、流通、消费、新技术等几
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生产的角度看,图书出版产业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地位,这是一个指标。如果是严格意
义上窄口径来统计我们的出版业,传统出版这块非常
可怜,销售额远达不到强国的要求。但是出版社是一
个知识生产企业,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是专业人
才。所以是不是出版强国还要用出版能力也就是以出版企业整合出版资源,引导整个知识产品的生产能力来衡量,而不仅仅是产业规模。真正的出版强国在生产能力方面不仅仅是要有少数几家大的出版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出版企业。而在这个方面,这些年重视得还不够。从知识生产方式来说,无论是我们的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的企业理念,与出版强国还差得远。我们的制作领域跟世界出版的差距不是很大,我们已经是全球印刷业的基地。西方大的出版机构的很多纸质类的图书,从排版、设计到印制都是在中国。可以说中国目前不是出版强国,但是是印刷强国。印刷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比较激烈,加上这些年和包装业的交流、交融,整个经营水平、生产能力、设计能力提高得非常快。而在编辑出版环节,长期以来没有充分竞争,没有淘汰机制,出版企业提高素质做得不够。第二,从流通环节看,图书首先是一种普通商品,当然也有特殊商品的属性。在市场条件下,应该是无障碍流通的。这些年,市场分割,盗版猖獗,诚信缺失,
9
中国编辑
ZHONGGUOBIANJI2011.1
行业没有规则。书店拖欠出版社书款的事情时有发
生。没有成熟的机制,缺乏制约,无论是道德的谴责还
是法律和行政规范,都做得不够。而出版强国是必须
通过有序的流通渠道,多样的流通手段,让消费者及
时买到合法的出版物。
第三,从消费角度看,是否是出版强国还要看人
均消费支出中用于消费图书的比重有多大。我国图书
馆的覆盖率和人均图书消费比例之低,与我们国家这
些年的综合国力、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费支出远远
不相称。我们现在吃一顿饭花一两百块钱没人心疼,
但买一本书,一二百块钱会觉得特别贵。这和发达国
家的消费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书价和其他消费品比,
还不能实现其知识价值。所以我们要让中国消费者知
道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创造者的劳动。我们原来的
图书定价是按印张算的,印张是纸,而不考虑里面的
内容。地摊上卖的大众阅读品和一个经过多少年潜心
研究形成的专业成果,定价能一样吗?我们的大众出
版物和美国、欧洲还有日本的大众出版物的定价水平
与居民收入的比例差距在1.1~1.5倍,距离比较接近。
但是在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产品的定价水平和
发达国家相比平均差8倍。针对不同的出版产品,应
该让它的价值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知识生产者才能
得到相应的再生产的能力。
第四,从新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出版来看,我国目
前主要是出版行业外的力量在推动,真正形成规模
价值的,没有多少是传统出版者参与的。这方面也要
加强。
所以,无论是生产、流通、消费还是新技术的应
用,我们离出版强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方面的问
题,有待于大家形成全面的共识,需要行业和社会的共
同努力。图书出版领域不是封闭的,联系着作者和读
者。它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应是一致的,文化的大发记者:您刚才谈到离出版强国的差距。要成为出版强国,需要我们每一个出版企业每一个出版人的不懈努力。您带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事社科类学术出版多年,如何认识学术出版在打造出版强国方面的重要地位?这些年对做强学术出版做过哪些努力?谢寿光:打造一个出版强国,专业学术出版是最应该有为最应该起先导作用的。因为要想让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想让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得到发展、传播,必须靠专业出版。所以这些年来,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目标不是一般的出版商,而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交流与推广者,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内容制造商、内容经营商。从1998年到现在13年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由一个非常不起眼、不知名的出版单位变成一个在国际国内确实有影响的出版社,我们重点围绕什么做文章?是出版能力建设。出版能力主要指出版资源的建设和强大的专业营销 …… 此处隐藏:299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下一篇:2012 管理学 计划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