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课时三年级上
时间:2025-05-03
时间:2025-05-0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吕鑫慧时间:8.3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学建议
针对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参考。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例如,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完成了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了解“1分=60秒”之后,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再如,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让学生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由于钟表是圆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个周期时,“数”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就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宜在课内组织,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又如,可以让学生或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次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台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再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
五、课时安排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
3、时间的计算… …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吕鑫慧时间:8.3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
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 …… 此处隐藏:49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2课件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具制作与使用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