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及其转喻思维

发布时间:2024-11-28

2010年11月第29卷 第4期中国俄语教学

! # %&! ! ()

+, ./020101.(.29 4

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及其转喻思维

河南大学

王志坚

提要:名词化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俄语作为形态丰富的屈折语言,其形容词名词化是非常典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框架、凸显和相关性等理论,对俄语形容词名词化的成因和理据进行论述和分析。分析表明,俄语形容词名词化的基础和本质是转喻,它不仅是一种构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

关键词:俄语形容词、名词化、转喻思维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5510(2010)04 0028 04

个位置可以说是俄语中形容词名词化所需要的充分标记。这

一、引言

词类转化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俄语有严格的词类形态标记,是对词类有严格区分的语言。但是,俄语同大多数语言一样,也存在有词类转化现象。俄语中最典型的词类转化现象要数形容词名词化(23.2456478597 ),即形容词由性状范畴转入指物范畴,转类后获得了名词的特征,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均发生了转化。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名词化过程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形容词名词化现象?其理据是什么?俄罗斯和国内学者对这一现象研究还不多。国内学者张会森(2007)对俄汉形容词转为名词从形式角度上进行了对比,俄罗斯学者:/,4;<6=,(1958)对俄语形容词转指表人名词进行了分类。俄语形容词名词化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在认知上是有理据的。

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来对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期寻找一些规律性东西,或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俄语。

种名词化受制于语境,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转化为名词。比如说,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共同的语境下所指的不确知的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用该物的修饰限定语代替,如说话双方共指陌生女孩会说:>,?, 5 Α7?5 ;或者下文为避免重复而省略中心语名词,只提供修饰性成分形容词支撑!门面 ,以偏代正,如,4?7;540;Β/63Χ674=3,4.<?,Δ。我们或许可以说由于在语义上是多余的,省略的中心词是一种语法化过程。俄语中几乎所有的形容词的中性形式都可以表示这种临时性的名词化,如,4?7;540Ε,/,Φ<<,4Γ?,Ε,1,;1?586,1,6<2=5Η540。

形容词名词化的固化性是指这些形容词名词化过程已经结束,名词性的特征固定下来。这种固化的形容词名词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名词化(Γ,?65 23.2456478597 ),丧失了形容词的所有特征,不能再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彻底成为一个名词了。如Γ/5;<;65 ,?<267;7Δ,Γ,/46,Δ,Γ7/,Ι6,<,Α,24, 85 ,65.</<Ι65 ,1,/67;65 ,Γ/7 56,<。不过,这类词数量不大,往往出现在沙皇时代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中,且表职务类的名词居多:1,/, ,8,Δ,1,/, 67;7Δ,Η<Α2=7Δ,2,42=7Δ,,=,?,

二、形容词的名词化

俄语形容词名词化现象早已出现。:/,4;<6=,(1958:7)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认为,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现象大约最早出现于15 16世纪,随后名词化过程速度加快。现在形容词名词化的词汇数量很大,在现代俄语中广泛运用。

1.形容词名词化按照是否固化可分为临时性和固化性两类。

临时性指的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只是临时活用,在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中,表现为名词特征,这往往受制于形容词的句法位置。只要处于主语、补语的位置,就可能出现名词化,这两

4,;6 Δ, ,<ΗΙ5;7Δ,?,8;7Δ,1,/67;65 ;另外有一些属于迷信、神话中的词: ,Α,8,Δ,?<Φ7Δ等。

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名词化(;5247;65 23.2456478597 ),虽然形容词的名词化的过程已经结束,但仍然保留着形容词的用法,换句话说,既用作名词,有可作形容词。这一类数量较大,范围较广。如 <42=5 3? .=5和28<4?5 <42=5 ,Ε/,Α,Δ;< ?,8<=和8 2,=7ΔΕ/,Α,Δ等。用作形容词时,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属性;用作名词时,词义缩小,表示一种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而不是一切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

俄语中大部分形容词还未完全!固化 ,而且还具有相当程度的能产性。

王志坚 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及其转喻思维

2.按照是否表人可分为指人和表物。

形容词转化为指人名词的数量很多,可以说形容词名词化大多转化为表人的名词。如/5.,;7Δ,Γ,/46,Δ, 6<85?06 Δ,8,<66 Δ,Α524</,8,Δ,;52,8,Δ等。我们发现,这类表人的名词大多是关于社会、职业、职务、功能等方面名称,如:Α524</,8,Δ,Γ<8;7Δ,65/,;6 Δ,=,68,Δ6 Δ,8<24,8,Δ,Γ?<66 Δ,;</6,/5 .,;7Δ,Η8<60<8,Δ,28 Η6,Δ, <Ι3/6 Δ,/3?<8,Δ,Η51/<.6,Δ,1,/6,8,Δ,;52,8,Δ,/ ,8,Δ,,.,Η6 Δ,=,Α56 7/,8,;6 Δ,/52 2 ?06 Δ,Γ, /3;6 Δ,Γ,2 ?06 Δ,8,<66 Δ,Γ,24,8,Δ等。

除了表示人的社会、职业、职务等名称,还有一些从健康状况(.,?06,Δ,/56<6 Δ,6<Α,Δ,1?3Ε,Δ,Ε/,Α,Δ,2?<Γ,Δ)、年龄(245/Φ7Δ,Α?5 Φ7Δ,Α,?, ,Δ)、亲属关系(/, 6,Δ, ,Α5Φ67<,.?7Η=7<)、人际关系(Γ, ,Γ<;6 Δ,Η65=,Α Δ,Α7? Δ)等方面职称人物。属于此类的还有=,66 Δ,8</Ε,8 Δ,Γ<Φ7Δ,Γ/7<Η Ι7Δ,824/<;6 Δ等。

形容词转化为指人名称除了极个别的为阴性名词如1,/ 67;65 (女清洁工),最初绝大多为阳性名词,尤其是表示职业、职务等词,这反映了社会分工的不同。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名词化的形容词的阳性名词都有其对应的阴性形式。如,/5.,;5 ,./715 65 ,/3?<85 ,Η51/<.65 ,1,/6,85 ,?5ΑΓ,85 ,Γ?74,85 ,?Χ =,85 ,248,?,85 ,

28 Η65 ,

<Ι3/65 ,

=,Α56 7/,8,;65 ,

8,<665 ,/522 ?065 ,.,?065 ,Γ/7<ΗΙ5 ,Η65=,Α5 等等。

形容词名词化转化为指物名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类指处所、场所,如24,?,85 ,Η5=32,;65 ,;5Δ65 ,1,24765 ,Γ/7<Α65 ,3;74<?02=5 ,85665 ,;</4ΒΙ65 ,Φ8<Δ 95/2=5 ,

Φ76<?065 ,

Φ=7Γ</2=5 ,Φ43/Α562=5 ,15/ </,.

65 ,Κ?<=4/,285/,;65 , 5/248<665 ,Γ5/7=Α5Ε</2=5 , <42 =5 ,Γ/,Λ<22,/2=5 ,,Γ</597,665 ,Γ/7<Α65 ,Γ/5;<;65 ,=?5 ,85 ,.3?,;65 ,65=?5 65 , 3Φ<85 ,Γ7865 等。这类表地点、处所、商铺的词,一般以阴性形式结尾,这大概最初与名词=,Α6545有关。因此,有些学者认为, 2 作为名词的词尾与一般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尾不同,还表示词汇意义。

第二类表示动植物的属、科一类的专业术语,如 .?,6< 8 <,Χ61</Α567<8 <,Κ=4,=5/Γ,8 <,Κ8=,ΑΑ7<8 <,Κ.<6,8 <,Μ74,6,2=,8 <,

Μ7/79<8 <,

Μ<476=,;<?Χ246 <,;724,324,

8 <,;</8< Η ;6 <,;5Δ6 <,;5Δ=,8 <,95Γ?<8 <,9<Γ=,Ε8,2 4 <,.,.,8 <,Γ,Η8,6,;6 <,.<2Γ,Η8,6,;6 <等。这类词往往以复数形式出现。

第三类表示饮食类的,如85/Β6,<,Ι5/=,<,Ε,?, 6,<,Α, /,Ι<6,<,Η5?786,<,Γ7/,Ι6,<,2?5 =,<,Φ5ΑΓ562=,<。这类词一般为中性,这可能取决于原来的中心语.?Χ ,的性。

第四类一般指抽象意义的名词。俄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化的形容词一般是中性单数形式,表抽象的和不确定的东西。如6,8,<, ,./,<,Ε,/,Φ<<,Γ?,Ε,<,.3 3Μ<<,. ?,<,Γ/,Φ?,<,;5246,<,Γ/<=/526,<等。它们只是抽象概括的概念,常翻译成!#东西(事情、事物等) 。 45/,<245/742 ,Α,?, ,<

/524Β4。有点类似汉语的!欺软怕硬 ,!吃香的,喝辣的 。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数量较少而不好归类的词,如Α,24, 85 ,65.</<Ι65 ,Γ</< ,85 ,8 Ε, 6,Δ, 566 <,234,;6 <,=,Α56 7/,8,;6 <,65/3Ι6,<,26,48,/6,<,2,1?526 Δ等。

通过对大量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个例的观察,我们发现,关系形容词更容易转化为名词,而性质形容词要少得多。另外,性质形容词几乎都转化为表人的名词,而关系形容词名词化后既可表人又可表物。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名词,词形上类似于形容词名词化,但事实上不是,比如82<?<665 ,652<=,Α,<,Γ, ?<Ι5Μ<<,2=5 Η3<Α,<,这是借助外来词仿造(=5?0=7/,8567<)的结果。三、形容词名词化的基本条件

一般说来,一类词转变成另一类词,二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功能差异越小,转变起来越容易。相反,功能差异越大,转变起来越困难。(谭景春1998:372)俄语形容词和名词有着明确的语法分工,各司其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作定语主要来说明名词的,依附于名词。而名词作为一个词类,在组配方面能预示形容词的存在,要求其在性、数、格上一致,其典型的句法位置是主语和补语。它们共同的语义结构为:!具有X特征的Y ,其中X在词形上为形容词,Y表示事物范畴类意义,二者由此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关系密切,形容词修饰限定名词,而名词则预设相应的形容词,形容词从而沾染了名词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名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若干表事物特征属性的语义成分,二者的某些共性特征为名词化提供了语义基础和基本条件。

形容词名词化涉及了一个语义过程和一个语法过程,语义过程是以形容词所包含事物特征、性状的转指,语法过程是形容词的转类。

1.形容词名词化的语义功能变化

语义功能的转化,具体说是指称化、事物化,可以受形容词、数词修饰,如:6,85 Γ/5;<;65 , ,./ ΔΓ,/46,Δ,4/7/5., ;7Ε。形容词名词化后语义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新的词义。这种新的词义与原来的形容词所含的性质义、特征义有着密切的必然关联。这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语义基础。

2.形容词名词化的语法功能转变

形容词名词化的语法功能转变,即名词化,可以充当主语和补语,获得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名词化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形式为一种词类范畴获得了其他词类范畴的功能。当语言实体进入具体语境和句法关系中后,就会获得许多动态的特征,其语义、句法功能与范畴的自然对应关系会出现不对称,范畴A的成员可能进入并承担范畴B的语义、句法功能。刘正光认为(刘正光2006),语言实体在词汇层面与句法层面的不对称现象,是非范畴化的结果。这种非范畴化特征体现为: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消失,形容词跨越自己的边界进入名词范畴;在范畴属性

2010年中国俄语教学第4期

上,由性状属性范畴转为具体的指称范畴。

形容词的名词化是!话语建构的主体同话语建构规范发生冲突时的一种权宜之计的产生 。(徐盛桓2001:22)俄语句子要求句法、词类、形态一一对应,充当主语和补语的形容词显然不符合俄语语法规范的要求。这种名词化由形态句法特征和句法位置体现出来。说话人既要维护自己的话语建构的选择,又要接受俄语语法规范,只好采用!两面 手法,意义依据具体语境进行适应性调整,既要违反某一语法规定性,又要维护形式上的合理性。例如: ;</5 387 <?28,<1,Η65=,Α,1,.% ;</5 387 <?28,<1,Η65=,Α,1, /315.例 中,Η65=,Α Δ承担典型的名词功能,做补语,表示指称意义,而例%中的Η65=, Α Δ承担了形容词的功能,起修饰限定作用。有些形容词名词化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言语实践,为社会大众接受,成为规范性,逐渐失去形容词典型特征,转化为名词。如上文所提到的固化性的名词化形容词:?<267;7Δ,Γ,/46,Δ, 6<85?06 Δ,1, /, ,8,Δ,?,8;7Δ,1,/67;65 等,现代俄语已把它们看作典型的名词使用。

四、形容词名词化的基础和本质是转喻

转喻的两个重要概念是!邻近 和!凸显 。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必须存在有邻近或相关的关系,!邻近 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是转喻的基础和前提,它来自连贯话语的紧缩。2?5 =,<,Ι5/=,<,Ε,?, 6,<和2?5 =,<.?Χ ,,Ι5/=,<.?Χ ,,Ε,?, 6,<.?Χ ,之间心理联系就是食物特性与食物之间具有邻近关系。!凸显 (prominence)是在认知上容易引人注意,易于记忆和提取。凸显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其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的方面入手,再用这些最突出的部分来指代、认识和把握一般及整体,这个识别的过程反映在语言中常常带来词义的扩大。而当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有了笼统概括的认识以后,注意力又常常会关注其中凸显的方面,(杨彬2008:203)希望能有更细致精微的认识,当这种关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用整体转指局部以示强调,随之引起词义的缩小。心理感知上的显著性是引起词义扩大与缩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彬2008:204)一般而言,不同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凸显程度越高,转喻表达式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如:1,/.54 Δ义为!驼背的 ,转指驼背人,两者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内,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们的百科知识中的突显度很高。因此,诸如6< Α,Δ,Ε/,Α,Δ,1?3Ε,Δ,2?<Γ,Δ所表达的含义与人之间的突显度高,很容易转指具有此类特征的人,可接受性强。语境和主观因素对凸显度具有调控作用,可以使不显著的变得显著。例如::</< 6<<=,?<2,67Ι<Η5 6<1,.由于有语境Γ</< 6<<=,?< 2,的衬托,后面的Η5 6<<才得以凸显和激活,进而转指Η5 6<<=,?<2,。

形容词名词化涉及了认知框架或理想化认知模型,这是解构形容词名词化的概念基础。我们根据日常的各类体验,形成名词涉及的相关特征的框架。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转指,其认知框架主要是范畴 特性,也可以看作整体和部分关系,特性转指范畴。当我们看到形容词Ε/,Α,Δ时,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特征的集合:有生命的人、动物或有支撑物的东西,缺少一条腿,致使走路跛脚或东西放置不平稳等,Ε/,Α,Δ凸显了其内涵义,并激活了与之相关的认知框架(范畴 特性),一个认知域激活了另一个认知域,由一个认知域联想推知另一认知域,特征描写范畴转指指称范畴,即由人所具有的特征转指具有该特征的人:瘸子、跛子。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称手段,而且在我们的理解和概念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够凸显所指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压制其它方面。如1,/.54 Δ(6<Α,Δ,Ε/,Α,Δ,1?3Ε,Δ);<?,8<=,凸显的是1,/.54 Δ(6<Α,Δ,Ε/,Α,Δ,1?3Ε,Δ)的内涵义,压制了其概念义或外延义;<?,8<=。因此,1,/.54 Δ(6<Α,Δ,Ε/, Α,Δ,1?3Ε,Δ);<?,8<=中,受到压制的;<?,8<=就会脱落,逐渐形成由凸显的性质意义指称具有该性质的事物意义。这种由表实物的属性、性状向表示指称实体转换过程是一个动态识解过程,是通过突出相关联的认知领域中某一个部分而获得的,与语境和百科知识相关。

徐盛桓(2008)从分类逻辑角度对转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受此启发,我们从分类逻辑角度来分析俄语形容词名词化现

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后,句法功能通常是主语、补语和谓语。我们在理解句意时,往往感到形容词后面省略了某个名词。我们假设,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前,是与名词一起构成名词短语结构: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词为形容词,中心语为名词。人在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 图形(figure),另一个物体当作这个注意对象的参照物 背景(ground)。背景、图形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概念,投射到!修饰语+中心语 结构中时,人们总是以图形为中心语,以背景为修饰语,凸显的是中心语。这是人的一般的、正常的认知习惯。但是认知具有主观性,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会发生变化。当关注的焦点为修饰语时,修饰语得以凸显,并!升格 为图形,中心语认知显著度降低,!降格 为背景。比如:Γ,24,8,Δ(站岗的人,岗哨)形式上看,修饰语取代了!修饰语+中心语 Γ,24,8,Δ;<?,8<=,换句话说,形容词代替了整个名词短语,即所谓修辞学上的借代。从语义上看,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是性质范畴指代称名范畴,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是认知语言学上的转喻。

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同一认知框架内,以一个概念为参照点建立另一个概念(目标概念)的心理联系。 (王冬梅2001:15)在认知语法中,词类转化本质上就是这种概念转喻。其认知基础是在同一个认知框架中共同出现的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框架(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基于日常经验形成的概念网络,它们是描写任何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所必须参照的背景知识,(高航2009:135)因此,沈家煊先生认为,进入认知框架的一般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这也是中心语代表抽象概念是一般不能成为转指对象的原因。(沈家煊1999:7)

象。分类逻辑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工具。分类逻辑不仅要符合形式逻辑判断思维形式的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要求:A就是A,不能同时又是非A,而且又要有属–种、整体–部分、部分–部分之间的逻辑外延内涵的继承关系。转喻的运用涉及了类的转换,把原属于A类的说成属于B类。换句话说,转喻就是类的转换,转喻的运用必须建立与人们对事物的一般分类的基础上。所以说,!分类逻辑的意识是转喻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转喻总是在分类逻辑的总体框架里运行 (徐盛桓2008:94)。至于形容词名词化,其实就是分类逻辑的产物,是一种类的转换,实质是!利用不同层级的类的外延内涵的逻辑传承关系 。(徐盛桓2008:94)例如:;3.5/ Δ指!有花斑的 ,且常指马的花斑,进而指代有花斑的马。人类利用了分类逻辑的外延内涵的继承关系,使得;3.5/ Δ由特征形容词转换为指称名词,从而表明名词化是有逻辑理据的。

转喻引起词义的扩展或转移,开始可能是依赖语境的,即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词通过转喻获得新的意义,转喻构成临时性的创新。当其为部分或全部社区的言语使用者所接受时,就可以脱离语境,成为常规转喻,进而为词语增加一个新的义项。人们通过转喻,用形容词表事物的性质特征来转指与之相关的人或物,这样不必再创造新词,既不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又可以使该名称成为连接相关形容词的纽带,解释新认识的事物,并让它以符号形式固定在人们的认识世界中。(杨彬2008:204)所以有人认为名词化是一种构词方法。(李勤2006:132)可以说,形容词名词化是人类语言历史演化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加快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反映了语言经济、节俭的原则。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形容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即转喻)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认知处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的制约,其本质是以性状来转喻具有该性状的人或物。

其实,俄语的形动词、顺序数词和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词,他们的名词化同形容词名词化一样,其过程和成因理据是相同的。

指代8,?=,=,2,?5Γ Δ指代Α< 8< 0,2,Ε54 Δ指代?,20等,往往出现在民间口语文体中。

2.形容词名词化与言语表达

一般认为,信息越多,需要的语言符号就越多,它们是成正比的。但形容词的名词化使这条原则有了例外。我们倒不如说形容词名词化的最初源自!省略说 (Κ??7Γ272),如词组2=, /5 Γ,Α,Μ0(急救车),后来出于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就把语义成分突显度低的Γ,Α,Μ0省去,保留语义突显度高的2=, /5 ,这样,形容词2=,/5 就出现了名词化现象。形容词名词化的过程跟减词法(,Γ3Μ<67<)密切相关,形式上可以抽象为!形容词+名词&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整个词组的意义,这其实就是一种词汇化(?<=27=5?7Η597 )现象。所谓词汇化就是!原本需要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语义上较为复杂的概念在演变中形成一个词或词项 。(蔡基刚2005:238)许余龙(2002:127)认为,表达同一种概念或意义用一个短语来表达称之为分析型表达法;用一个词来表达为综合型表达法。显然,综合型表达法是一种词汇化的表达法,而形容词名词化即属于这种表达法。

俄语中的形容词、指示代词、顺序数词、形动词等词常会出现名词化现象。了解了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对俄语翻译和写作的帮助是很大的。就我们的学生写在而言,尤其是俄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分析中发现,他们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分析型表达结构,不管是需要用短语还是一个词来表达,统统采用短语,写出的句子拖沓重复,不够精炼。六、结语

本文论述表明,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不仅仅是一种构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形容词名词化的基础是转喻,名词化的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和语言的精简与凝练。这也为学习俄语者提供了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4;<6=, .Ο.Π23.24564787/,8566 ΕΓ/7?5154<

五、几点启示

?06 Ε7Γ/7;5247 Ε2,Η65;<67<Α?795[J].// 322=7Δ Η =8Φ=,?< ,1958, 4,2.7 11.

[2] 3Ε?<6=,+.>.:</<Ε, , 67Ε;524<Δ/<;78 /3 17<.http://rus.1september.ru/2002/38/7.htm

[3] 58=, .Θ. 322=7Δ Η =:(<,/7 7Γ/5=47=5::, 2,.7< ? 3;5Μ7Ε2 245/Φ7Ε=?522,875.743/7<64,8[M].>.,Ρ5/8<24,2004.

[4]蔡继刚,英汉词化对比与综合型表达[A].// 语言界面([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高航, 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黄洁,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9 13页。

(下转第27页)

1.形容词名词化的文体与修辞作用

形容词名词化一方面是一种构词方法,丰富了词汇,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语言的修辞手段。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的动植物属、科等一些专业术语以及2,1?5265 ,1?5265 ,=5254<?0 65 ,Γ/ Α5 等术语,一般应用于科普、学术类文体中。一些名词化的形容词属于公文用语,在正式语体中使用,如 ,=?5 65 ,65=?5 65 ,,.Ν 2674<?065 ,65=?5 65 。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口语中形容词名词化现象也屡见不鲜,如电工之间往往不说=,/,4=,<Η5Α =567<,而用=,/,4=,<。表示主观评价特征的?Χ.7Α Δ,Α7? Δ,/, 6,Δ, ,/,1,Δ这类名词化的形容词,在使用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俄语中有一些形容词指代某些动物,如=,2,Δ指代Η5 9,2</ Δ

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也对结构主义大加批判,这是否意味着,结构主义走到了舞台的尽头?:5 3;<85的意义观告诉我们,事实远非如此。在意义的构建过程中,结构主义仍旧处于核心地位。结构主义要求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本真状态。因为世界的本真状态构成我们认知的基础,是人类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没有系统论、价值论等结构主义的方法做保障,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一个词汇单位的意义?认知科学的贡献在于,它指出在语言研究中,完全排除主观因素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不妨对之加以研究,希望借此达到认知世界本真状态的目的。实质上,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5 3;<85的意义观从一定程度上把二者结合了起来:首先通过结构主义的方法建构词汇单位的意义,使之成为意义衍生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人 对客观情景的不同观念化对词汇意义产生的影响。这实际上揭示了传统结构主义与认知语言学等现代新兴学科的本质联系:二者只是同一任务的不同实现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观的指导下,:5 3;<85对词汇意义上的研究有了本质的突破,而词汇语义的动态模式也成为一种前沿的理论。这必将给语言研究,尤其是词汇语义研究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9<85 .+.Σ,?0Φ,ΔΚ697=?,Γ< 7;<2=7Δ2?,85/0(ΣΘ ). Η =,Η6567<.Τ754<Η5[Z].>.,+53;6,<7Η 54<?024 8,,1998.

[2]Τ,./,8,?02=7ΔΤ.Π. . .:5 3;<85.Τ765Α7;<2

=7<Α, <?782<Α5647=<?<=27=7 [J].// ,Γ/,2 Η =,Η65 67 ,2006, 4,2.101 109.

[3]:5 3;<85 . .Τ765Α7;<2=7<Α, <?782<Α5647=<?<=27=7[>].>., Η =72?58 62=,Δ=3?043/ ,2004.

[4]蔡晖,词汇语义的动态模式 一个值得关注的语义研究新视角[J], 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第4期,14 20页。

[5]蔡晖,试论 754<Η5[J],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1期,34 39页。

[6]蔡晖, 俄语动词语义衍生的转喻机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7]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薛恩奎,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J],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4期,27 32页。收稿日期:2010 05 15;

本刊修订稿,2010 10 25

通讯地址:150080哈尔滨市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B区1栋

132 01

(责任编辑

史铁强)

(上接第31页)

[7]李勤、孟庆和, 俄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刘正光, 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任学良, 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 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1 15页。

[11]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 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368 377页。

[12]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收稿日期:2010 03 02;

本刊修订稿,2010 06 07

通讯地址:47500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

(责任编辑

黄 玫)

[13]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 外国语(,2001年第1期,22 28页。

[14]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93 99页。

[15]张会森, 张会森集([C],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俄语形容词名词化及其转喻思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