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
发布时间:2024-11-28
发布时间:2024-11-28
2010~2011学年度高二数学·必修5(人教A版)
距离
高度
角度
济宁育才中学高二数学组
在Δ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这个三角形: (1) b=12,A=30º ,B=120º . (2) b= 10 2 ,a=20,B=30º . 在⊿ABC中,如果(a+b+c)(b+c-a)=3bc, 且 sinA=2sinBcosC,试确定⊿ABC的形状。
2/47
1、正弦定理:
a b c sinA sinB sinC
可以解决的有关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2、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 可以解决的有关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3/47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 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 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 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 模型来求解。
4/47
1、水平距离的测量①两点间不能到达, 又不能相互看到。需要测量CB、CA的长和角C的大小,由余弦定理,AB CA CB 2CA cos C 可求得AB的长。 CB2 2 2
5/47
②两点能相互看到,但不能到达。需要测量BC的长、角B和角C的大小,由三角形的内角 和,求出角A然后由正弦定理,AB BC sin C sin A
可求边AB的长。
6/47
③两点都不能到达第一步:在△ACD中,测角∠DAC, 由正弦定理AC DC sin ADC sin DAC
求出AC的长; 第二步:在△BCD中求出角∠DBC, 由正弦定理BC DC sin BDC sin DBC
求出BC的长;
第三步:在△ABC中,由余弦定理AB2 CA2 CB2 2CA cos C 求得AB的长。 CB7/47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 的线段叫做基线,如例1中的AC,例2中 的CD.基线的选取不唯一,一般基线越 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8/47
例 1、如图,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 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 A 的同侧,在所在 的河岸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是 55 m, ∠BAC=51°,∠ACB=75°.求 A、B 两点的距离 (精确到 0.1m).
B A
C9/47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 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 件告诉了边 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 出 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 AB 边。
问题 3:△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 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问题 4: 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10/47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C sin ACB sin ABCAC sin ACB 55 sin ACB AB sin ABC sin ABC 55 sin 75 55 sin 75 65.7(m) sin(180 51 75 ) sin 54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11/47
例 2、 如图,A、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 达) 设计一种测量 A、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
:这是例 1 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 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 形,所以需要确定 C、D 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 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 AC 和 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 以计算出 AB 的距离。
12/47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 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α, ∠ACD=β, ∠CDB=γ, ∠BDA=δ.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 sin( ) a sin( ) AC sin 180 ( ) sin( ) a sin a sin BC sin 180 ( ) sin(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 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AC BC 2 AC BC cos 2 213/47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方案:
选定两个可到达点C、D;→测量C、D间的距离及∠ACB、∠ACD、 ∠BDC、∠ADB的大小;
→利用正弦定理求AC和BC;→利用余弦定理求AB.14/47
两点之间不可通也不可视
两点之间可视不可达A
两点都不可达A B
求 距 离
k
Ab a
B 2 1 1B a 4
2C D
1 a
3C
C
15/47
16/47
上一篇:工作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下一篇:学生校内申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