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 语文学科学生预习策略 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11-28
发布时间:2024-11-28
小课题 语文学科学生预习策略
《八年级语文预习策略的探究》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新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特色项目,打造特色学校,在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继续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一条轻负高效的素质教育之路。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改造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创优异成绩。
2.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有效课堂中 “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3.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作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4.成效目标:切实提高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
三、研究的意义
(1)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需要。
(2)有效课堂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3)《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它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全体学生进步发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4)把课堂的有效性作为课题来研究,既适应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进行新一轮课改的必然和需要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
1.有效课堂 “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模式的研究。
2.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小组建设的研究。
3.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各个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交流讨论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有效学习模式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
2.行动研究法:教研组长及分管领导深入课堂,与学生座谈,收集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建立课题
研究的现实基础。
3.讨论交流法: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切合重、难点,在个体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研讨,寻求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为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管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使研究工作由点到面
小课题 语文学科学生预习策略
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研究途径
1.通过教研组讨论、网上研学等形式,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3----2013、4)
1)制定实验方案
2)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2、实施阶段(2013、4----2013 、12)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3、总结验收阶段。(2013、12----2014、1)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六、研究成果
1、探究出不同文体预习课的教学目标
2、研讨不同文体预习课模式
以记叙文为例:
策略一:目标驱动预习模式
目标驱动预习模式,就是学生以学习目标为引领,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确定教学目标:(1)根据课程标准的课文体裁特点来确定课文知识教学目标;(2)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确定目标;(3)根据课文人文特色确定情感价值目标;(4)以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5)以正确的语文学科教育观来确定课文教学目标。
下面我们以八年级上册《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来说明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一步:提出目标(根据本文特点)。(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3)弄清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本文报道的主要内容等。
第二步:个人探究(指导学生预习)。“一看”(看课前提示,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了解新闻结构的五部分);“二查”(查生字、词,查“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六要素”);“三读”(通过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明确本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四提问”(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作不少于三个的提问,带着问题去听课,或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第三步:成果交流。先在小组内交流,达成一致认识;再全班交流,形成统一成果。
小课题 语文学科学生预习策略
第四步:课堂总结、知识积累。由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教师补充订正。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新闻的写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接着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班内或校内的新闻稿,学以致用,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策略二:感悟鉴赏预习模式
感悟鉴赏预习模式,是指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审美体验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自己的体会领悟、鉴别欣赏的活动,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
感悟鉴赏预习模式的操作程序是:美读——感悟——鉴赏——交流——积累。
感悟鉴赏预习模式的运用,使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悟代替了教师的生硬灌输,师生双方在鉴赏活动中都有不小的收获,这种收获正是教学参考书上所缺少的鲜活的内容。
策略三:五问自读法预习模式
现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每个单元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类课文。显而易见,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教者对教读课的精讲,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导航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掌舵,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实践就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辨,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记叙文的体裁特点,抓住六要素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独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这三个预习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激情,然后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从而达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小课题 语文学科学生预习策略
《八年级语文预习策略的探究》小课题研究报告
20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