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时间:2025-04-10
时间:2025-04-10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的思路和要求
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提纲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研究提出耕地保有量目标
◆研究提出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
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一)研究目的
1、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四个保障作用
(1)粮食安全
(2)社会稳定
(3)生态安全
(4)经济<金融)安全
2、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建设占用耕地的高峰期。未来15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重化工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如不采取坚决措施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展,未来15年建设占用耕地还将大幅度增加,其中一定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耕地。
3、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决定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重点把握好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等六个方面,并把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放在首位。国办发[2005]32文要求各省(区、市)深入开展如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因此,做好这一专题研究工作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重要决定精神的要求。
(二)研究任务
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研究提出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1、查清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和分布,在分析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
2、在各项非农业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了,预测必须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措施。
3、全面分析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研究选出合理的规划退耕标准。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
4、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研究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政策措施。
(三)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分别估算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基于资源潜力和增减因素分析的耕地可供给量,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耕地保护规模,在全国总规模的控制下,通过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确定本省(区、市)的耕地保有量,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次研究和上一轮规划相比,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和深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度等方面有以下不同:
(1)立足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2)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
(3)研究提出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标准;
(4)适应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测不同条件下的耕地保有量;
(5)从统筹区域的原则出发,制订不同区域的耕地保护政策;
(6)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强化经济手段在耕地保护措施中的作用;
(7)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8)加强圆家和省(区、市)两个层次的反馈。
二、研究提出耕地保有量目标
国办发32号文要求,查清耕地保有量并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是“四查清、四对照”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查清耕地基数,与规划目标对照并分析原因
首先,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或更新调查、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工作基础上,全面查清行政辖区内1997—2004年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和分布,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等级、环境状况等。
其次,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清查结果与现行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相对照,检查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各项措施是否严格落实。主要是通过对比耕地实际保有面积、构成、质量等级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分析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总体变化、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对比1997—2004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减少耕地面积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相关指标,分析影响耕地面积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对比基本农田调整、占用与补划情况,分析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总体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违反有关规定、政策和规划造成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减少的;要进一步定量分析造成减少的原因,并提出整改的目标和措施。
通过整改,以下情况仍作为耕地或基本农田保护基数:违反生态退耕政策和规划,擅自退耕的耕地或基本农田;违法、违规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占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为其他农用地,没有造成耕作层破坏的耕地或基本农田。规划实施以来已经依法退耕,或受自然灾害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或污染严重、经土地适宜性评价已不宜进行农业生产而造成耕地或 …… 此处隐藏:623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