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发展经济学-6

发布时间:2021-06-06

6 人力资源 6.1 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6.2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6.3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参考书目: 西奥多·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 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与结构 6.4 发展中国家失业的基本特征 6.5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政策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哈比森(F. H. Harbison)曾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 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 和政治组织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

哈比森所谈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指具有一般劳动能力的人,即通常所说的劳动力; 数量方面的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造成大量的失业和就业不足;

从数量上 说

从质量上 说

指劳动力素质,即指人力资本。 质量上的问题是指由于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6.1 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亚当· 斯密将人获得的有用的能力看作社会资本的一部分。 马歇尔则认为:“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 假定 把劳动假定成同质、无差别、且是无限丰富,从事的是不需要技能 与技巧的简单劳动,这种劳动能力是天生的。 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仅仅是劳动力数量而不是质量。 观点 资本只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本,投资是物质资本的增加; 用于人自身支出则只是消费,无须像对待物质一样对人进行投资。 结论 问题 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积累上,认为物质资本决定经济发展。 进入19中叶,经济和社会背景发生剧烈变化,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 无法解释产出的更快增长。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兴起。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 舒尔茨(T. W. Schultz)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概念,1961年发表《人力资本投 资》,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 舒尔茨坚决反对劳动同质而突出物质资本的观点,

观点

批评以往对资本概念的片面理解,指出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 而且还包括凝结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的身上,反映人的质量和能力的非物质资本。概念 与提高能力有关的支出属于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可获得收 益,这种投资形成的资本是人力资本。 结论 教育、改进营养和健康、迁移就业、降低生育率等各种提高劳动 质量的支出,是一种资本积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在贝克尔(Cary S. Becker)等不断补充和完善下日臻成熟, 该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同。

后天能力 获得渠道 (2)教育和训

练,包括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训练,它提 高一个人的生产技能。 投资成本

(l)医疗保健和营养,影响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和精力;

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生产能力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的支出 和因接受教育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 因为这些成本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所以被叫做人力投资。

人力投资

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通常被叫做人力资本。

人力投资越多,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大,这就如同物质投资的情形: 投资越多,物质资本存量也越多。

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

19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突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国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

观点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罗伯特· 卢卡斯(R.Lucas)认为,人力 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 最早贡献 而且其外在效应还会扩散到别的劳动者身 者卢卡斯 上,会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因而将提 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规模 收益递增。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般认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1)关于外资利用。 问题: 1940-50 年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并未达到预想效果。 二战中遭受严重毁坏的西欧和日本,利用外资获得巨大成功。 同样的利用外资,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效果? 在于这些国家人力资源存在着巨大差异。 西欧和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资本损失严重,但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生 产技能的人民并没有被消灭。 资本吸收能力很高,一旦有物质资本可用,就很快前进。 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劳动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 资本吸收能力低,大量外资并不能较快提高经济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仅增加物质资本投资不行,必须同时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使 两种投资平衡地增长。

原因

(2)关于余值增长率。1950-60年代,对增长因素进行经验研究。一致的结论 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的增长率,这两者的差额被 叫做余值增长率。

导致经济增长快于 一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作用, 投入增长有两个主 一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后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要因素

(3)关于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教育年限与所获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 结论 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最低。 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间接地证明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

人的健康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4)关于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

一,健康的人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在体力、脑力,或者认知能力上 都更加充沛强壮,这直接提高了家庭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 健康 影响 经济 繁荣 的四 种主 要机 制。 第二,健康的人可以享受更长寿命,更有动力为其教育投资。而大量研 究表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第三,更长的期望寿命促进了生产阶段的个人进行储蓄,这为经济投资 储备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后者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和经济增长。更健康的劳 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第四,更健康的人群意味着更低的死亡率,这降低了家庭大量生育的必 要性,从而导致更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这种人口结构 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年龄人群的比例,而后者是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 的重要因素。

6.2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一、教育的形式与功能 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先 包括对人身体素质的投资,即营养和保健方面的投资,这不仅有利于 生产能力提高和人力资本形成,而且也是发展目的之一。 教育(或培训)被认为是增进人力资本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因为 教育直接地促进人的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开发。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学校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 狭义教育只包括学校 一般是未开始参加工作的青少年,在学校正规 正规教育,是典型的教 广义教 教育机构中接受系统教育。 育形式。 育包括 三种 (2)非学校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成年人在非学校的 正规教育机构中接受短期、专门技术训练。 (3)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在任何教育机构之外的一 种学习方式。通常也叫边干边学。

但是

教育无疑具有双重的功能首先是一种消费品 其次是一项投资 为受教育者提供终身的文化上、精神上的满足; 提高劳动者或未来劳动者赚取收益的能力。

于社会而 提高国民文化和文明程度,使社会和谐,增加人际信任; 言 增进全体劳动者技能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1)有文化的人增加,社会信任度提高,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发生 的交易费用就会大大降低。 (2)女性接受教育后对社会贡献很大。增加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 和推迟结婚年龄,有助于降低人口增长率;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能为 教育的社 家庭提供更好营养保健和文化氛围,利于子女健康、品德修养,能 会功能 够提高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促进社会文明。 (3)教育能够使劳动力的流动性大大增加。 (4)教育使信息丰富,认识和判断力提高,政治参与度增强,有 利于一个国家与社会良好政治文明

的建设进程。

二、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生产技能,从而增加了产出和收入,那么,这 种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教育收益。 一般说来,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收益就越大。 (1)受教育越多,年龄—收入曲线越高; 反之越低。 (2)每条年龄—收入曲线都先升后降, 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3)随着教育级别提高,获得最初收入 的年龄变大,但起点收入在增加。 如果教育成本不随教育层级的上升而与 教育收益同比例地增加,那么,对这个家 庭来说,尽可能地让孩子受更多的教育是 有利的。

教育决策

读书无用论 中国在改革初期曾出现过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很多人不 愿意读书,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过程中出现 根源脑体倒挂:就是书读得多的人,还不如书读得少的 人的收入高。 的一个过渡现象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脑 体倒挂现象基本得到纠正。 在中国出现大学毕业生起点工资还不如农民工高的现象, 是否是脑体倒挂的幽灵重现?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但最近

教育的收益 教育的收益是预期的,必须对某级教育的未来收入进行贴现,然 后与该级教育成本进行比较。 V0=Et/(1+r)t V0=t年收入的贴现值,Et=t年的教育收入,r=利率即教 育投资的机会成本。

预期收入公式

把n年的所有预期收入贴现值相加起来便可得到公 式

V

n

Ett

t 1 (1 r )

教育的成本——由家庭负担的私人成本包括两个部分

也叫做直接成本, 显性成本 (explicit costs) 包括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 书费与交通食宿等开支。 也叫做机会成本。 隐性成本 (implicit costs) 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如果不上学而参加生产活动,本 来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 年龄越大,受教育越多,放弃的收入越大,隐性成本越大。 一个贫穷孩子,即使上小学也有机会成本,因为很小时就可以为 家庭干活。这也是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预期子女读书期间发生的一切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贴现为现值。 n年全部成本贴现公式为:

G

n

Cet Citt

t 1 (1 r )

n

Ctt

G为n年全部成本贴现值。

t 1 (1 r )

Cet为t年的显性成本,Cit为t年的隐性成本。

家庭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 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 决于贴现收入与贴现成本 的关系。

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

进 行。

指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 常用方法,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是计算内 n E t Ct n n 部收益率 Et Ct 0 t t t ( 1 i ) t 1 t 1 (1 i ) t 1 (1 i ) 如果教育投资内部收益率在所有各种投资中是最高的, 把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其 这个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就是最优的; 它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 否则,对教育的投资是不合算的。

国家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完全适用于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区别 原因 只是一个国家考虑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与私人不一样,作出的最 优教育投资决策与私人是不同的,而且可能是矛盾的。 因为私人收益可能大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可能小于社会成本。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 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算的。 (2)尤其是在教育落后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在各级教育中是 最高的。初等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其初等教育收益率最高。

在发展 中国家 (3)发展中国家各级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 更是常 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补贴很大。 常存在 但发达国家中等教育收益率私人高于社会,高等教育收益率私人低于 社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一般免费,而大学教育大部分由自己负担。

(4)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收益趋向于递减。基本原因是,受教育劳动 者不再稀缺,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获得竞争性工资或较少的垄断差价。

不同收入组国家教育收益率的平均估计(80年代)(%)

社会收益率 初等教育 低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 家 中高收入国 家 高收入国家 世界平均 23.4 18.2 14.3 -20.0 中等教育 15.2 13.4 10.6 10.3 13.5 高等教育 10.6 11.4 9.5 8.2 10.7

私人收益率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35.2 29.9 21.3 -30.7 19.3 18.7 12.7 12.8 17.7 高等教育 3.5 18.9 14.8 7.7 19.0

三、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状况与问题

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大大快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成绩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支出占GDP中的比例大多上升 各级教育入学率显著上升,并且比高收入国家上升得更快, 但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重都要低得多。 差距 但中学和大学入学率仍然比高收入国家低很多, 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这一基本状况。

暨南大学 发展经济学-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