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考试科目:
院 别: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摘 要: 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
1 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1]。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2]。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由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3]
然。
2 异化的几种观点与分析
一些学者将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人被抽象化符号化”“人被工具化非个性化”。如果从现实角度分析人被异化的根源,则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现代科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人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将“人”作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上,这种“抽象化”仅是针对单个人而言,对于整个人类,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并没有否定单个人的个性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的共性,促使人们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进而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至于科技的进步,手段的现代化形成的符号化、数字化的社会,并不能使人类的个性、特点、文化等通过例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一系列数字和符号代替,作为有血肉的感情之躯的主体文化特征是深入骨髓的,并不容易被本性所遗忘,这一系列的由人所创造的符号、数字,只会促进人际交往的高效、广泛和频繁。人的个性也便更直接,更突显。
其次,有些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的“非个性化”,导致了人的抽象,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的作业、标准化的工种。对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冲动等的要去越来越没有差别。其实,类似这种流水线作业的劳动方式主要存在于劳务加工部门,仅需要简单劳动就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引进将使工人从程序化的体力劳动中挣脱。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以压抑人的价值理想,牺牲人的批判精神,抛弃人的信仰追求为代价的。当人为追求高效率,为了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忘记自己的精神提升与灵魂拯救时,他就被异化为一个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具。我们应该理解,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利益的满足。人,首先是个自然的人,具有自然的第一属性,其次才能提及他们的社会属性。由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大部分人还在为生存而努力。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实现自身价值时,必然会在客观上对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才能创造精神财富。
3 异化的根源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主要从两方面阐述这一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劳动者被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失掉了自己人的本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此时,人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4]。
根据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我们应当承认科技与人的异化是有联系的,但是,我们也要透过现象发觉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科技是人的异化的终极原因。科学技术异化被看做是由自然界的本性决定的。许多学者对人类最终是否能够依靠科学技术客服科学技术异化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异化是由科学技术的本性决定的,异化的根源已经存在于技术本身的性质之中,因为异化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人未能够全面发展,人与自然未能够和谐发展。
4 正确看待异化现象
诚然,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个性丧失,创造力衰退,自然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该成为悲观主义者口里“限制发展”的理由,限制发展不仅不会为人类提供苟延残喘的机会,而且会导致人类的倒退。
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他提出的人发展的三个形态理论恰恰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发达与否与科学技术产生的异化息息相关。
在“人的依赖关系”形态即“原始的全面人”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甚至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也就不会产生由此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缺点。科技的效应很小,不存在对人和自然的异化问题。
在“物的依赖关系”形态下,旧式的分工产生人片面的“畸形”发展。人有自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却难免成为机器的附件,发展极其容易受限。实际上,这形容的恰是当下发展阶段的社会。科技由此对人和自然产生异化,使人有作茧自缚之感。
在“自由个性”阶段,共产主义形态下的科技使人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是充分发展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5]。
而在当下,我们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是,我们正处于“物的依赖关系”形态下,是继续向前,还是限制发展?是破茧成蝶还是固步自封?答案不言自明。只不过在发展中必须要多重考量,要规范科学技术的人性标准,最终实现发展科技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向着历史倒退的方向迈进。
至此,我么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这一对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则是次之。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
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类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实现这种转变。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6]。
现阶段,要想摆脱人的异化:第一,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7]。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贵,沈菊琴.科技异化的当代探析[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孙猛.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刍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6] 武甜,侯菊英.科技时代正确看待人的异化[D].河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裴广川. 环境伦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