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
单元综述
本单元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取景、写生以及为校园环境创设雕塑、完成校园规划草图和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相关环境、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本单元由二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分别是《描绘我们的校园》、《设计我们的校园》。从初中生新的学习阶段开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并乐于观察、表现自己的校园和校园生活。本单元涉及的知识技能分别有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取景与构图、立体构成方法等。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共2课教学内容,可用5课时完成。其中: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第2课《设计我们的校园》3课时。
第一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写生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活动一“观察与探讨”:结合校园实景,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教材呈现了视平线的高、低变化与取景构图范例。
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透视规律?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合的角度来表现校园的美感,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来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思路
<一>引导阶段
1.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2.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物的透视现象。结合室外校园场景、室内石膏立方体写生,以及挂图或图片的欣赏,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3.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4.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二>发展阶段
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
2.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取舍。
3.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爱护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
教学建议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欣赏校园景观,或用多媒体展示校园风光图片,结合实景或作品分析讲解: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无论物体大还是小,放置在视平线上还是下视点的左还是右,都向视点消失。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凡是与画面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水平直线,都消失于视平线上左右两个消失点。无论物体大还是小,放置在视平线上还是下视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点的左还是右,都向视点左右的两点消失。学习透视可以让我们把物体画的更加立体、真实,体现景物的空间感。按照构图、透视原理,进行适当取舍,画一张校园线描写生画。我们一般把景物分成3个层次: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和中景是画面的主要景物,远景一般为次要景物。可以把景物进行适当取舍,不用把所有景物全画进去,强调突出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特点。
设置活动一:让学生分别做仰视、俯视、平视的动作,并让学生沟通看到景物角度的差异,当我们站着建筑物前仰视时,看到的景物显得更加高大,当我们俯视时,看到地面的景物更多更宽阔。不同的视角,所取景物不同。由此讲解三个名词,视点:观看者眼睛的位置。心点:画者中央视线与画面垂直的相交点,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设置活动二:用双手做取景框取景。构图时,一般把景物的主体部分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画面的三分之一的交互线上;同时引导学生观看校园风景速写作品,进行分析。
教学选择
第一课时(活动一、活动二)
教学选择(一)
1. 图片导入,欣赏不同的校园环境。
2.提出问题,怎样表现校园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通过分析校园风景图片的构成 因素,讲解透视。
3.结合分析具体作品,理解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
4.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透视规律,在写生画中的作用体现。
5.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总结。
教学选择(二)
1.教师提问导入,请学生描述自己学校的相关场景与建筑。
2.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实地观察。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独特的角度,并将利于表现出校园的美丽环境拍摄下来。
3.分组欣赏学生拍摄的校园环境作品,小组间相互评述,发现校园环境的不同角度体现出的美感,增进对学校的情感。
4.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第二课时(活动三)
教学选择(一)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林间小道》,回顾透视知识。
2.教师讲解线描写生方法,通过平时和上节课的实地观察,每位同学都明确了自己要选择的表现主题景物,教师提示注意把握画面整体关系。
3.走入校园,实景写生。
4.展示学生的写生作业。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教学选择(二)
1.教师提问导入。用一幅本校的校园风景画,以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作品导入课堂。分析作品使用什么方法表现校园风光的。学生讨论,师生做总结,复习透视的方法。
2.利用上节课拍摄的校园风光和学生分析透视规律。教师结合作品讲解透视规律。
3.利用所学习知识,运用线条简单地描绘自己拍摄的作品,并能够运用透视的规律与特点,正确地表达出所描绘的对象。
4.师生交流作品的评价意见,教师总结。
课后拓展:(1)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2)也可在家中进行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3)同学之间将平时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欣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4)平时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拓展篇:
学科发展前沿
1.关于透视教学的课外拓展的研究。(透视教学设计观.doc链接)
2.关于校园风景写生的各种不同手段,如淡彩、水彩、版画、国画等。
资料篇:
绘画创作:选择题材和进行艺术构思,通过某种绘画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平面载体上用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成为绘画创作的过程。
选材与构思: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中人和事物,选取其中印象深刻、有意义有情趣的部分,通过整理加工和提炼,进行联想与构思,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讨论与交流:创作草图是美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与创意联想的表达过程,因此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非常重要。
表现与绘制:绘画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有选择了能够适当的表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达内容的形式,才能充分、完美的表现作品的主题,创作出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
知识链接
写生: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是练习绘画的主要途径。写生的对象包括静物、石膏像、风景、人物等。(奚传绩)
速写:是指用简练的表现方法,迅速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动态、生活场景、服装道具等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奚传绩)
透视:是指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立体效果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依据人的视觉呈现中的近大远小原理,以视点、消失线和消失点等为辅助手段,塑造出物象的立体形状。就像在生活中我们见到两条铁轨伸向远方而相交,给人以广阔而遥远的空间感。这种运用于绘画中的透视方法,在写实性绘画作品中随处可见。(夏燕靖)
《林间小道》(荷兰)霍贝玛
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精细、生动,与维米尔的室内风俗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在处理空间方面显得更具匠心。例如,为避免构图的绝对比平衡,画家有意把村道的位置略微左移;为了显示荷兰这一近海地区的气候特征,特地将画面的地平线压得很低,使明朗的天空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总之,画家从平凡的景物中创造出了富有诗意和艺术魅力的情景。(奚传绩)
风景画:原是西方绘画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风景画一词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大体相当于西方的风景画,但至今在中国画中习惯上仍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只有在西方传入的画种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中,才使用风景画的概念。(奚传绩)
第二课 设计我们的校园
教材分析: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是由收集、欣赏优秀雕塑作品、学习制作立体造型作品、校园规划三个部分的内容构成。通过分析优秀雕塑作品与学习制作立体造型作品和校园规划模型的设计制作,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艺术方法与艺术手段美化校园环境、创设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能的能力。在学习活动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集体协作意识,注重交流,使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审美意识、设计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为人才素质打基础。
活动一 课时:1课时
活动一“收集与讨论”:收集、欣赏优秀的雕塑作品,讨论什么样的雕塑作品更适合我们的校园。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雕塑艺术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艺术对校园空间文化塑造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校园雕塑作品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愿望与情感。
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展示环艺雕塑的图像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哪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雕塑艺术品?
2.发展阶段
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
教学建议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的形,让学生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想象、探索、综合、分析及提出设计与制作方案的能力。同时应积极营造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空间。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把对生活的需求提升到艺术美的境界。
教学建议(一)
1.提出思考:同学们对我校有多少了解?
2.教师简述学校的发展历史,建校以来的校园建设的改变,号召学生爱校、建校。出示校园环境的图片。
3.考察校园,讨论什么样的雕塑作品更适合我们的校园。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4.组织学生讨论,写出文字的策划方案。
教学建议(二)
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雕塑艺术作品。
2.考察学校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增加雕塑作品的设计。
3.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校园文化,确定校园雕塑的主题、表现方式。
4.深入探究雕塑艺术对校园空间文化塑造的意义以及雕塑与环境的统一。
5.为下节课的纸造型作品绘制草图,写出作品表达的寓意。
拓展篇:
学科发展前沿
1.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制作教学与学生现代设计意识的启蒙。
2.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审美的思维看待周围的环境。
资料篇:
教学资料
雕塑:美术的主要种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现代最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以及现代的敲击、焊接、装配等手段,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由于观赏者的视点、雕塑安放位置的高低和光线,以及雕塑本身采用的材料不同,可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感觉。作为雕塑的最重要的艺术语言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体。按照传统的分法,雕塑主要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但是,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雕塑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软雕塑、活动雕塑、多维雕塑等的出现。根据雕塑所使用的材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雕塑的主要功能来分,常见的有泥塑、木雕、石雕、陶塑、瓷塑、金属雕塑等;从题材内容来分,常见的有人像雕塑、动物雕塑等;从雕塑的主要功能来分,常见的有纪念性雕塑和现代意义的城市雕塑等。(奚传绩)
知识链接
圆雕: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的一种雕塑。所以,圆雕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要经得住观众从不同角度去观赏并都能给人以良好的感觉。(奚传绩)
浮雕:是在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刻制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它是介于圆雕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奚传绩)
透雕: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即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有的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是单面透雕,有的则是双面透雕。(奚传绩)
软雕塑:又称“软艺术”。一种用线绳、帆布、皮革、塑料、纸等软性材料为主体的现代艺术。它源于达达主义。以后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流派中也有人采用这种艺术形式。材料的选择与手段的应用也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发展出一种用纤维材料创制的立体造型。通过变换悬挂的方式起到分隔空间、装饰空间的作用,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物的室内装饰。(奚传绩)
活动二 课时:1课时
活动二“体验与练习”:运用切割与结合、折叠与弯曲等方法,采用纸板、吹塑板等材料,学习制作一件立体造型作品,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实践各种表现雕塑作品的方法,提示校园雕塑作品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和学校文化理念相协调,符合审美的要求,激发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切割与结合、折叠与弯曲等立体造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环境艺术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过程。结合动手制作,体验设计立体造型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关注校园环境的情感以及为校园的美化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的愿望。
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以及制作方法步骤。
2.发展阶段
学生进入设计制作过程,其间教师及时将有创意的作业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采用校园雕塑小品展示导入课堂的方式,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欣赏校园雕塑小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介绍校园雕塑小品知识,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环境雕塑的造型方法: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点、线、面),立体造型(重复、渐变、相交、切割)。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雕塑小品范样,利用厚卡纸演示制作过程。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雕塑作品创作思路和方法,发挥其想像力。在创作时应提倡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选择最佳的制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完成作品,最后进行雕塑作品的展示,评述、总结。让学生明白,只有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作品。
教学建议(一)
1.实物导入,立体构成的制造型作品。
2.讲解纸的单形设计方法,一般用7-8厘米见方的较薄白纸,运用切口、折叠、弯曲等手法作多种方案的立体形态塑造,将平面的纸张塑造成立体的形态。
3.讲解示范纸造型的基本方法:(1)切割与结合(2)折叠与弯曲
4.学生实践,独立或合作制作一件立体造型作品。
5.立体造型作品的实用意义。
教学建议(二)
1. 图片导入,立体构成的制造型作品。
2.讲解纸的浮雕设计方法:(1)展开法,及由一个单位形排列连接出来;(2)骨架法,即先将纸折叠出各种骨架,然后在骨架上进行切割、折曲等加工,使之产生丰富多变的立体效果。
3.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和识图方法。
4.立体造型作品练习、 交流与展示。
拓展篇:
学科发展前沿
中学美术教学与中学生环境审美意识的培养。
资料篇:
教学资料
立体构成的纸造型:即采用纸质材料创作出许多结构奇特、形态别致的纸造型艺术作品。纸造型已成为立体艺术造型创造性思维训练十分有效的手段。纸的加工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折叠。这是利用纸塑造立体形最常用的加工方法。一张纸本是一个平面,经折叠就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也就成了立体形。纸面有棱的起伏称为折,多层的折合则为叠,折、叠经常结合使用,所以归入一种方法。
2.弯曲。利用纸的弹性,表现纸曲面美的一种加工方法。弯曲使原本平板的纸面产生流畅悦目的曲线和圆弧的立体感。曲又可分三种:①弯曲,即将纸的两端往内推,中间部位就会凸起,固定两端即成形;②卷曲,将纸片或纸条卷在笔杆或其他圆柱体上加压定形,形成螺旋状的卷曲;③折曲,是折和曲结合使用的手法。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3.切割。切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纸面切割出一线缝,再配合折叠等其他处理方式产生立体的造型,另一种是直接切割(或剪)进行造型,形态又有正形和负形之分。
4.连接。纸的连接也属于加工方法的一个方面,连接方法大体也有三种:①黏合,一般用白乳胶等快干黏合剂涂于结合处使之相连;②相钩,也叫扣合。在准备互相连接的两张纸上,选择相应位置各作切口,并使之相互紧扣,形成连接;③插连,在两张需连接的纸中选择一张纸作连接处切口,另一张则剪切成纸舌,切口与纸舌的宽度要契合,将纸舌插入切口使之相互连接。(胡国瑞)
知识链接
空间:是物象存在的一种形态,具有多维的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语言,它是以视觉感受为特征。建筑、雕塑和环境艺术都以空间关系体现不同的效果。在绘画作品中大多以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来虚拟性地表现出空间感。(姚今迈)
维:“维数”“维度”的简称,是几何学和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直线属一维,平面属二维,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空间属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的因素属四维。美术术语中的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即由此而来。(奚传绩)
课后拓展:(1)对社区或乡村环境进行审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见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环境艺术小品的模拟设计制作实践。(2)如有条件,请校方安排施工,将优秀作业放大为设计尺寸,置于校园中。
活动三 课时:1课时
活动三“考察、实践与展示”:1.从美观和使用功能的角度,对校园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画出校园规划草图。2.根据规划草图,运用本课所做的立体造型作品,组合完成校园模型。3.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师生和家长参观、评述。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设计制作时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营造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空间,选择最佳的制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完成作品,培养学生进行想象、探索、综合、分析及提出设计与制作方案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尝试并感受成功,把对生活的需求提升到艺术美的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与环境,校园规划和校园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设计校园规划草图和校园整体模型制作,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像空间,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习环境及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作意识和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的能力。
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①引导学生讨论、想像自己校园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建筑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②展示沙盘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介绍校园沙盘的具体制作过程。
2.发展阶段
画出校园平面布局草图,在校园平面设计草图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制作比例,分配选择制作的内容。按小组分别进行制作,之后进行组合,从模型整体的空间、造型和色彩关系上进行修改,最后添加环境装饰,完成制作。
教学建议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安排不同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尽量收集丰富的材料,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多样的信息方式、强烈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通过集体策划,绘制校园规划图,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组校园模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同学或家长参观、评述。
教学建议(一)
1.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实地考察校园环境。在体现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案。
2.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研讨,大胆提出改造设想,在小组内采用分工合作形式,画出校园环境总体规划草图。
3.书写未来校园规划畅想。
4.制作未来校园模型制作,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5.布置校园规划展评会,与全体师生共享活动中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教学建议(二)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的校园文化有哪些环境设计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特色?在校园设计中如何体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突出校园设计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2.图片展示校园环境,绘制校园规划草图。
3.具体实践,小组讨论、分工承担一项任务,如校园一角模型制作,休闲角、科技角、
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教案
英语角、艺术角、雕塑、宣传展板等。
4.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5.学生展示作品,谈创作体会,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畅想。
6.教师总结,鼓励学生通过关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大胆的创想和改造的方案,用自己的热情与爱心为设计自己的校园,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关心身边的环境。
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关注校园环境,根据所学的环境规划与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2)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等区域,校园整体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3)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
拓展篇:
学科发展前沿
关于人际良好合作态度的养成与美术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
资料篇:
教学资料
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境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新领域。“环境”一词按新版《辞海》的解释,即“环绕所辖的区域”或“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所以,对“环境”的理解有宏观(如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乡镇)、中观(如一个社区、一条商业街、一个广场)和微观(如一幢住宅的起居室、宾馆的大堂、公园的一角)等不同的层次。因此,环境设计可以大到国土整治和城市规划,小到居室设计和公园一角的布置。总之,环境设计是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按照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的要求,现代环境设计是要“能更自觉地营造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这就是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方针。按照中国现阶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习惯分法,环境设计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类型。(奚传绩)
知识链接
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型之一,是指对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社区、车站、机场等)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及其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际上是一种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体。之所以将它称为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在于这一类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设计外,它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可供公众观赏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艺术品。(奚传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