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小学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走进母亲河
四、课程设置 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二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写字、国防教育 、 传统文化。
三、四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 、传统文化、写
字;
五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五、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形式是检查和实地听课:一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的特点;二是实地听相关教师的课,检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看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型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如何。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过程记录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进行记录;二是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是看学生书面考试或考查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该课程的分值。
3、结合学生成长档案袋,为每个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评价档案。
校本课程评价、管理方案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学校地方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创新教育的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依据“依托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特色”这一平台,开发和管理好校本课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成立校本课程实施组织机构
为了使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开发和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管理、教师培训等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健康发展。
(二)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走进母亲河》为3——5年级必修课。它将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每周教学时间为1课时。
(三)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1、学校管理
(1)学校负责构思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导处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2)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3)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教导处注意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5)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校本课程课堂,指导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
(6)教导处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2、教学管理
(1)施教教师每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撰写教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2)重视教师配备。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3)重视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集体教研,以提高校本课程施教能力。
(4)重视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将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过程评价。
(5)重视校本课程的指导。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将邀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程开发更具实效性。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采取期末检测考核的办法对教师实施单项考核,考核指标等同于其他学科考核。根据教师工作量化指标算出积分,评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三部分。
(二)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采用形激励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活动评价三种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作业,问卷调查及活动记录给予相应的学分评价,一共分为四个等级:A(10分)、B(8分以上)、C(6分以上)、D(6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