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11-25

第一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

第一节

1、环境污染的概述: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

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3、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4、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第二节

1、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

失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影响迁移的因素:1、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2、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4、污染物的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

5、污染物的分布:是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单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

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

物质的过程

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8、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水体中的转化主要以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为主

土壤中的转化主要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9、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

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

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10、污染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

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

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之中

11、循环的机理: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质随着营养物被生物吸入体内,污染物在环境

与生物群落之间交换引起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

1、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

过程的总称

2、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3、污染物的吸收:动物 1、呼吸系统吸收:(1)气体和蒸气——化合物,被动扩散

(2)气溶胶——被动扩散

2、消化管吸收

3、皮肤吸收——吸收途径:(1)通过表皮脂质屏障

(2)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

肤附属器直接进入真皮

吸收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污染物透过表

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污染物由真皮

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植物 途径:(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2)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

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

(3)有机化合物蒸气经过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4、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是指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

5、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6、排泄的方式:(1)肾脏排泄——进入尿液

(2)随同胆汁排泄——进入粪便

(3)其他排泄途径——呼出的气体、汁液等

7、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

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内源化合物:生物机体能自身合成的物质

9、生物转化的过程:相I—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

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

相II—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

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

10、金属的生物转化:汞、砷的生物转化——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甲基钴氨素)

第四节

1、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

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

的浓度的现象

2、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

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3、 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

某种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的现象

4、生物浓缩系数: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与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比值

第五节

1、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

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

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

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3、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后果:(1)水体外观呈色,变浊

(2)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

(3)溶解氧含量下降

(4)水生生物死亡

(5)产生藻毒素

(6)污染饮用水源

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1、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2、根据水体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3、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4、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5、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的粪便

(2)降低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

1、生物—生态性措施: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水体深层曝气、机械除藻、

引水冲淤、注水稀释、底泥表面敷设塑料

3、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和化学药剂杀藻

(3)除去污、废水中的营养物质

1、物理化学方法:脱氮有氮汽提法、沸石法和折点氯处理

法;除磷有电渗析,反渗透

2、生物生态方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固定池法、流化床

法、生物转盘法;除磷工艺有厌氧—好氧法、厌氧—缺氧—

好氧法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防护性、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2、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酶活性的诱导、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酶活性的诱导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或可能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酶活性的抑制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共价键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

4、抗氧化防御系统:在长期进化中,需氧生物发展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5、污染物对大分子的影响: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

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

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6、脂质的过氧化: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肪酸,导致膜系统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侧链迅速降

解,引起脂质过氧化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1)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膜结构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

子通透性;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2)对细胞器:线

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直接产生毒作用的器官

效应器官—表现靶器官毒作用的器官

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3、对植物的影响: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实等的脱落

第三节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回避行为(避开污染)、捕食行为、警惕行为

3、对鸟类行为影响最典型的污染物是有机磷农药;表现:姿态效应改变、对领地的失控和

不能照顾后代

4、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

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

污染物

第四节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1、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2、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3、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改变、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遗传结构的改变

和竞争关系的改变

4、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5、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优势种

耐污种:指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6、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优势种变化、生物量、丰度、种的多样性

第五节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

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

用的总和

2、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

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3、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体产生毒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独立作用产

生的总效往往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

4、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

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

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

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一节 生物测试及方式

1、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

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2、生物测试的方式:短期生物测试—被测试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之下,

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中期生物测试—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一类生物测试

长期生物测试—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暴露时间要尽可能长达

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一类生物测试

3、受试生物的条件: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要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

际区域范围内可获得

3、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

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较清楚了解受试生

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

测定方法或技术

7、受试生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

联系

4、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5、生物测试标准化的优点:1、在同一类型的不同实验室中进行多有用的测试并把结果一致

的测试选择出来

2、增加数据的精确度

3、测试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4、可方便地将数据进行比较

5、可为环境管理、环境立法提供可靠的数据或结果

第二节 一般毒性试验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

器质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

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2、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3、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4、毒性作用或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5、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

6、危害性:有毒物质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7、LD100、LC100: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LD50、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LC0: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EC50:指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

IC50: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第三节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1、加成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免疫法、荧光法、P32—后标记法

第三节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1、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致突变试验方法:基因点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DNA损伤试验

3、致畸变作用: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4、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5、癌变过程:引发阶段:即通过致癌物的作用,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过程

促长阶段:促长是经过引发的癌细胞不断增殖直至形成一个临床上可被检出

之肿块的过程,是癌的增殖阶段

浸润和转移阶段:已形成的癌肿不断发展,逐渐侵害周围的正常组织并扩散

到较远的部位

第四节 微宇宙法

1、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

种方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2、标准化水生微宇宙:是用于实验室测定有毒物质在多物种水平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3、土壤核心微宇宙:是用于研究外源性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生长的植物、土壤无脊

椎动物和微生物影响的一种陆生微宇宙

4、模拟农田生态系统:是模拟农田条件,而没有陆生动物

第四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第一节 环境质量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1、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2、环境质量调查:为了了解环境的质量状况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

背景值、自然环境状态、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下的演变规律,以及

环境因素的危害效应等

3、环境质量监测:为了评价环境质量,人们研究并确定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指标,

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4、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5、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

6、环境质量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7、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

明环境污染状况

8、生物监测的优点:(1)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3)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4)监测灵敏度高

(5)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

(6)不需要繁琐的食品保养及维修等工作

(7)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

进行监测

生物监测的缺点:(1)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

(2)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

第二节 生物监测与评价

1、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

含量以了解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

2、 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方法:(1)指示植物

(2)现场调查法

(3)植物群落监测法

(4)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

(5)地衣、苔藓监测法

(6)微核技术的应用

(7)污染量指数法

(8)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大气污染生物监测评价:(1)调查污染源

(2)观察叶片受害症状

(3)观察植物受害方式

4、污染的细菌总数测定方法:(1)沉降平皿法

(2)吸收管法

(3)撞击平皿法

(4)滤膜法

5、评价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

6、指示生物: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

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7、生物标志物: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第一节 环境污染净化概述

1、 污水处理的方法:物理法: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

萃取法、吹脱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

化学法:化学凝聚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2、大气污染净化方法: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重力沉降、旋风除尘、静电除尘、过

滤式除尘

2、气体状态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气体吸附法、气体吸收法

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吸收法、生物洗涤法、生物过滤

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物理与化学法

2、生物方法

3、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1、填埋法

2、堆肥法

3、制取沼气

4、焚烧

4、废水的污染与净化指标:BOD、COD、TOD、TOC、TS、大肠杆菌群数等

5、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

(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

(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

(6)共代谢作用

6、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1)光降解

(2)化学降解

(3)生物降解

7、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2)微生物的适应性

(3)化合物结构—可生物降解,难生物降

解,不可生物降解

(4)环境因素—温度、酸碱度、营养、氧、

底物浓度

8、水体自净:包括稀释、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凝聚等化学作

用;生物作用

9、废水生物处理的机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

链,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第一节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1、活性污泥法的原理: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

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处理方法

3、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过程:(1)絮凝和吸附阶段

(2)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和增殖

(3)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和浓缩

4活性污泥法的特点:(1)利用生物絮凝体为生化后应的主体物

(2)利用曝气设备向生化反应系统分散空气或氧气,为微

生物提供氧源

(3)对体系进行混合搅拌以增加接触和加速生化反应传质过程

(4)采用沉淀方式去除有机物,降低出水中的微生物的固体含量

(5)通过回流使沉淀池法浓缩的微生物絮凝体返回到反应系统

(6)为保证系统内生物细胞平均停留的时间的稳定,经常排出一部分

生物固体

5活性污泥法的主要类型:推流式、阶段曝气法、生物吸附法、完全混合式、接触稳定活性

污泥法

6、生物膜法的特点:(1)微生物多样性高

(2)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

(3)生物膜中食物链较长

(4)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

(5)单位处理能力大

(6)系统维护方便

(7)操作运行稳定

7生物膜法的原理:生物膜的表面总是吸附着一层薄薄的污水,称为“附着水层

”或结合水层,其外是能自由流动的污水,称为“运动水层”,

当“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吸收、

氧化分解时,附着水层中有机物质深度随之降低,由于“运

动水层”中有机物浓度高,便迅速地向“附着水层”转移,

并不断地进入生物膜被微生物分解

8、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微后生动物

9、生物膜法的主要类型:(1)固定床生物法: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滤池、

生物接触氧化滤池

(2)流化床生物法

第二节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 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的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而以化

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2、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1)厌氧法可以在较高的负荷下,达到有机物的高效

去除

(2)大部分可生物分解的碳素有机物经厌氧处理后转

化为甲烷—有价值的副产品

(3)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产量低,因此污泥处置费用

(4)由于不需要充氧设备,工艺所需的能量消耗相当

低,所需要的氮磷养分较少

3厌氧生物处理的缺点:(1)污泥量增长慢,工艺过程启动所需的时间较长

(2)对废水的负荷变化和毒物较敏感

4、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第一阶段:水解阶段

第二阶段:酸化阶段

第三阶段:甲烷化阶段

4、 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不产甲烷菌,产甲烷菌

5、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温度、pH、营养成分、有机负荷

6、 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1)普通厌氧反应器

(2)厌氧接触反应器

(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4)厌氧生物滤池

(5)厌氧流化床反应器

(6)厌氧处理的活性污泥

第三节 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

1、 光合细菌: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

2、 PSB的特点:能在厌氧光照下以低级脂肪酸、多种二羧酸、醇类、糖类、芳

香族化合物等低分子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电子供体,进行光能

异养生长,而且能在好氧黑暗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作为呼吸基质, 进行好氧异养生长

3工艺流程:第一步是高浓度大分子有机物在异养菌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小分子有

机物,即所谓可溶化处理过程

第二步由光合细菌将小分子脂肪酸进一步降解,有机物浓度大幅度

降解

第三步用藻类或好氧处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第四节 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

1、 脱氮:主要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来完成

氨化作用:有机氨—NH3-N(氨化细菌)

硝化作用:NH3-N—NO2—N—NO3—N(亚硝化和硝化细菌)

反硝化作用:NO3—N—N2(反硝化细菌)

2、 除磷:聚(积)磷菌

厌氧放磷:ATP+H2O——ADP+H3PO4+能量

好氧吸磷:ADP+H3PO4+能量——ATP+H2O

第五节 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

1、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堆肥、卫生填埋、沼气发酵

2、 堆肥法:好氧堆肥法、厌氧堆肥法

3、 好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发热阶段

(2)高温阶段

(3)降温和腐熟保肥阶段

4、影响好氧堆肥法的因素: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碳氮比、氮磷比、pH

5、厌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酸性发酵阶段

(2)产气发酵过程

6、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半好氧

7、填埋坑中微生物的活动过程:(1)好氧分解过程

(2)厌氧分解不产甲烷阶段

(3)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

(4)稳定产气阶段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1、 微生物治理大气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煤炭的微生物脱硫、微生物对无机废气

处理和微生物对有机废气的处理

第七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1、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3、基因工程:主要涉及一切生物类型的所共有的遗传物质核酸分离、提取、体外剪切、拼

接重组以及扩增与表达等技术

4、细胞工程:包括一切生物类型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以及

细胞核、细胞质乃至染色体与细胞器的移植改建等操作技术

5、酶工程:指利用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技术、生物反

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新装置,高效优质地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

6、发酵工程:为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

7、生物技术的特点: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可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遗传特性,

甚至创造出新的物种;直接在遗传物质核酸上动手术,创造新生物类型的速

度可大大加快

8、生物技术的优越性:不可取代,快速、精确,低耗、高效;副产物、副作用小,安全性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获取目的基因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工具酶:用来对基因片段进行剪切和拼接的,包括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

第三节 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1、细胞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

2、细胞培养的两个关键因素:1、营养 2、生长环境

3、原生质体融合方法:(1)亲本的选择

(2)原生质体制备

(3)原生质体的再生

(4)原生质体的融合与融合子的检出—化学诱导法、电融合法

第四节 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1、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

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2、固定化酶的特点:(1)固定化酶比水溶酶稳定

(2)固定化酶适合于连续化、自动化工艺,还可以回收、

再生和重复使用

(3)固定化酶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3、酶固定化方法:1、载体结合法——将酶结合在非水溶性的载体上,结合方式

有共价结合法、离子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和生物特异结合法

2、交联法——共价键

3、包埋法——将酶包裹在凝胶格子中或由半透膜组成的胶囊

中,可分为格子型和微囊型

4、逆胶束酶

5、复合法

4、细胞固定化的方法:1、自溶酶灭活法

2、絮凝吸附法

5、生物强化技术:指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营养物或基质

类似物,达到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第五节 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发酵: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

2、发酵工程过程:第一阶段是发酵原料的预处理

第二阶段是发酵过程的准备

第三阶段是发酵工程

第四阶段是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第六节 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

1、生态工程: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

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2、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3、湿地:指每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具有浅的表面水层,能维持大型水生植物

生长的生太系统

4、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与类型:(1)地表漫流系统

(2)慢速渗滤系统

(3)快速渗透系统

(4)自然湿地系统

(5)复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第八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

1、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

工程技术系统

2、主要是利用生物,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加速污染

物的降解与去除。

3、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优点:可在现场进行原位修复,投资费用省,对环境影响小,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

度,适用于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

下水。

局限性:需对具体地点的状况和污染物进行详细而昂贵的考察,耗时长;微生物活

性受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条件苛刻;某些情况下,生物修复不能

去除全部的污染物。

4、与生物处理的区别:两者原理一致,但生物修复侧重于受污区域的原位生物处理。

5、微生物修复的生物类型: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GEM)

6、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营养盐、电子受体、共代谢基质、污染现场和土壤特性、有毒

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7、植物修复的特点

优点:花费低,适应性广,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无二次污染物等。

缺点:修复周期长;对于深层污染的修复有困难;由于气候及地质等因素

使得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存在污染物通过“植物—动物”的食物

链进入自然界的可能等。

第二节 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1、生物修复可行性研究内容:(1)数据调查

(2)技术查询

(3)选择技术路线

(4)可处理性试验

(5)实际工程设计

1、生物污染是指带入某环境中原来未有的新的生物物种,或者是生物有机体数量过度增加,超过了自然生态食物链匹配的比例标准,而对人类和生物群落产生不良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一环境中带入新的生物物种,并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某一环境的变异,使个别生物物种突飞发展,或使它们产生新的特征;三是由于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标志物: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是指可以定量测定的,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细胞学、生

物学、生物化学或分子指标)。

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生物标志物从功能上一般分为:接触(暴露)、效应、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意义:

可以阐明各种污染物的作用机理,确定各种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已发生的相互作用,并与生态学效应相联系,从而制定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如种群水平的下降等)。

3、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措施

(1)预防(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大气、固废污染和工农业废水,城市污水除氮除磷、洗涤剂禁磷,合理施肥、控制水产养殖强度,控制暴雨径流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前置库技术控制污染物入湖等。

(2)去除氮磷(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分污引水、底泥疏浚、调水冲湖、水体充氧、混凝除磷、水体生态恢复(恢复大型水生植物等)。

(3)抑藻杀藻:收获藻类(机械捕集等)、超声波除藻、深层曝气、药物除藻、生物控藻(放养食草鱼和贝类、采用藻病毒等)。

4、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

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大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2)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约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于固液分离;(4)动力费用省。

5、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通常由预处理设施(格栅和沉砂池),处理塘系统,利用塘系统和农田灌溉系统组成。

预处理设施用以去除大块污物和砂、煤、炉渣等无机杂粒,以防止后续处理塘的管道堵塞和底部的沉积。

处理塘用以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的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以防止其进入食物链中污染鱼和农作物。

养鱼、种藕、种芦苇,是常用和有效地多级综合利用塘,同时污水也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利用塘出水进行农田灌溉,即可以使农田增产,又能使污水得到深度净化。使其出水达到三级处理出水的水质,即可补充地下水,又可用作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和市政用水等。

考研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