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说课稿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高祖还乡》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 大纲要求:熟读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
的问题》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还指出:教师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要注意学生的态度、兴趣、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祖还乡》是高中二年级三册古问词曲诵读单元的必读课文。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同一单元中安排宋词、元曲,说明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产生完整一体的感觉。尽管两种文学样式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体现它们的个性。《宋词二首》用词精练、考究,情和景结合完美,富有韵味,意境深远,可读性强,所以要重在诵读、积累和感悟,从“美”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吸取古文化中精练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而《高祖还乡》则大量使用口语和俚语,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应重在体会和思考,从“新奇”的角度去挖掘讽刺戏剧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求异能力,丰富写作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当然,在教学中都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鉴赏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 课文特点
“高祖还乡”是历史真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当时扬州曲家写“高祖还乡”题材套曲的亦较多。作者力求出新,避开正史内容,以普通乡民的视眼来写一代君王,遂开辟了一条新思路,独特新奇。
新就新在思想内容。本文写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衣锦还乡的情景,取材有历史依据,但具体情节都是虚构的。作者假想一个熟知刘邦底细的同乡,从他口里说出刘邦发迹前的种种作为,撕破了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塑造出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的帝王形象。
奇就奇在表现手法。本文大量运用民间口语,语言极尽幽默讽刺,既显得活泼有趣,又辛辣无情意味深长。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哨遍]写高祖来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为全篇设置悬念;第二部分从[耍孩儿] 到[ 四煞]共三支曲子,写汉高祖仪仗队刚进村的场面,化
庄严为荒唐,化神奇为腐朽;第三部分从[三煞]到[尾声]共四支曲子,写见驾、骂驾,揭露流氓皇帝的老底,是最精彩的部分。
(四)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元曲的有关知识,并体会它与唐诗宋词的区别。
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2、体会口语、俚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感情,领悟作品的积极意义。
针对职高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他们普遍缺少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基础差,知识面窄,又缺乏兴趣,所以把目标定位在掌握元曲的有关知识,面向全体同学,并作为知识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对情感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既能化腐朽为神奇,也能化神奇为腐朽,现在的讽刺戏剧就是源于古老文化的开掘,从而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神奇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1、重点: 学习掌握元曲的有关知识。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五)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讲授法(元曲知识简介之后,对刘邦也作简要介绍),目的使学生了解知识,拉近和作品的距离;自学法: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朗读课文,模仿课文语气分组改编课文,(每人一个曲子),然后交流。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方向,主动参与,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课时:比较法、讨论法: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讨论幽默、讽刺的中心话题。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图,然后以《史记》为参照,比较不同之处及作用。
三、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虽然是古文,但由于文字浅白,学生在参照注解的基础上,完全
能独立解决;在自学的过程中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有目标定位阅读的习惯,不至于无所适从,提高自学的效率。
2、 讨论法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言之无理。养成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最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主张。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 元曲知识简介元曲,提问“元曲四大家”。
(目的在于了解元曲的概念,检查巩固元曲四大家的基本常识。以“疑”入境,吸引学生,
提高认知水平。另外杂剧和散曲的区别,要求学生记忆。)
2、 刘邦简介,让学生说出和刘邦有关的词语或典故。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 …… 此处隐藏:142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中国思想史课程大纲
下一篇:人人网 校内- 日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