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兰亭集序_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实
一.文本解读
1、文本的内容、价值与地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同凡响,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还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二者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目标: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兰亭集序》中写景的句子更是简洁雅静、美不胜收,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新课标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并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注重个性化解读文本,采用探究、交流的方式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因此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音,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背诵全文。
(3)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二.文本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反复阅读、探究、交流、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是学习的难点。
三.方法阐述
结合该课的学习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等进行教学。
1、注重“读”。运用录音范读、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反复朗读,完成学习目标一、二。
2、注重“导”。在课前自主学习中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以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学习目标三。
四、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培养能力2、合作学习,提升能力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解题(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仁
用案例
《兰亭集序》说课稿
刘
”凡大仁大智者者乐山,智者乐水。
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前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题解
由学生解答关于“序”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可将其与《送东阳马生序》等相比较。
(三)文化背景
此内容由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自主阐述,教师作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有兴趣地阅读文本比泛泛而读要好得多。
环节二分层诵读
教师作朗读示范或播放名家配音朗诵,同时对学生做诵读指导。
学生聆听体悟,然后结合注释,通读文本,把握情感的“乐”“悲”变化。结合个人理解和体验,自读感触最深的语段,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在班上美读,然后全班学生集体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浅及深,层级鲜明。这一切都是从阅读规律和文本内容出发,反复朗读对全面掌握作品极有帮助。
环节三梳理积累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完成导学案上相关的练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整理的成果,相互订正补充。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文”并重,而“言”是
燕周云波
“文”的基础,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将重点内容分列其上,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二课时
环节四梳理脉络
要求学生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要点,思考每一部分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列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针对文章第一节文字设计的相应活动,由学生自主理清脉络,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景象。在此基础上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环节五观点表述
品文析情,研读第二、三段。分析这两段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落实导学案上的思考题。教师检查学生讨论结果并归纳、明确:作者认为无论是归隐山林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方式活着,人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自然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能享受乐趣,死一切皆无。因此,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作者的观点里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之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把握准确到位。
环节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命箴言,口述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环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教师应加强过程调控和点拨引导学生对接作者的观点,建构自己的理解体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维度上真正有所收获刘燕,周云波,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093综合天地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