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电(2)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1、平均数
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 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 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 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 13 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 91 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1:已知第 4 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 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 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 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 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 份数 生 3: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 的平均数来比较。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 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 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 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 10 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 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
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 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自己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 呢? 生: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 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 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 其中 表示城镇人口, 表 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 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 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 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观察
统计图, 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 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 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 可以没有图例。 生 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 要标上数据。 生 4:间隔要均匀。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 颜色是“ ”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 2010 年城镇人口最多,是 46 万,1980 年城镇人口最少,是 21 万。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 颜色是“ ”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 1980 年乡村人口最多,是 58 万,2010 年乡村人口最少,是 43 万。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和最少,需要分别计算 出每年的城乡人口总数,再比较。 1980 年:21+58=79(万) 1990 年:27+54=81(万) 2000 年:35+49=4(万) 2010 年:46+43=89(万) 79<81<84<89 所以,1980 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少,2010 年城乡人口总数 最多。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 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 和数量的位臵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 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 形统计图。 师: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 不同? 生: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复式条形 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 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 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 2: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 数据的变化情况, 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 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生 3: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
计图的名称、横 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 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 数学的“转化”思想。 生 2: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的作用。 生 3:复式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 学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营养午餐
师:任选菜谱 A、B、C 中的一种,看看你选择的菜谱中的 每道菜是荤菜还是素菜,它们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 量分别是多少。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1 页每道菜肴中热量 、脂肪和蛋白 质含量分布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菜谱 A:
热量:1254+899+911=3064(千焦) 脂肪:19+15+11=45(克) 蛋白质:20+16+7=43(克) 菜谱 B:
热量:2462+1020+564=4046(千焦) 脂肪:53+16+12=53(克) 蛋白质:6+13+1=20(克) 菜谱 C:
热量:1033+1095+497=2625(千焦) 脂肪:18+23+7=48(克) 蛋白质:7+11+3=21(克) (出示专家建议:10 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 取的热量应不低于 2926 千焦,脂肪应
不超过 50g) 师:专家建议中,“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你能理 解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 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不超过”呢? 生:“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专家的建议吗? 生:热量≥2296 千焦,脂肪≤50 千克。 师:判断一下学校食堂菜谱是否符合标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
所以,以上提供的菜谱 A 符合儿童营养标准。 师: 根据专家的建议,10 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 中获取的热量应≥2926 千焦,脂肪应≤50 千克,自己设 计一种午餐菜肴,看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在全班搭配出的所有方案中,每人选出 6 种喜爱的方 案,并进行喜爱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统计,填入下 表。(学生独立完成) 方案 配菜编 喜爱人 男生人 女生人 号 数 数 数 1 2 3 4 5 6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根据调查的最喜欢六种搭配中,把每种搭配的蛋白质 含量填入下表,并找出哪种搭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方案 菜一 菜二 菜三 总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列表法和假设法的一般性。
由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方法。
“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原来孙子提出的大胆设想。他假设去掉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也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由原来的94只,变为47只;而且,此时的鸡就变为“一个头和一只脚”,兔子则是“一个头两个脚”。由此可以知道,只要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它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鸡的数量就是35-12=23(只)。
日常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变式。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的日本民间流传的“龟鹤算”问题以及租船、植树等实际问题均与“鸡兔同笼”本质相同,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些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鸡兔同笼”问题的实质,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
二、重难点设臵:
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船舶及税政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