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新课标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第2讲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4-11-21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第2讲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 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 .

3.单位: ,1 J =1 N·m=1 kg·m 2/s 2.

4.标矢性:动能是 ,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 .

5.动能的变化:物体 与 之差,即ΔE k = .

答案:1.运动 2.12

mv 2 3.焦耳 4.标量 无关 5.末动能 初动能

知识点二 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 .

2.表达式:W =ΔE k =E k2-E k1= .

3.物理意义: 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 作用.

答案:1.动能的变化 2.

3.合力

4.(1)曲线运动 (2)变力 (3)分阶段

(1)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就是动能. ( )

(2)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 )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动能一定保持不变. ( )

(4)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下落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 )

(5)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变化.( )

(6)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 )

答案:(1)× (2)√ (3)√ (4)√ (5)× (6)×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考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

1.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合外力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但并不是说动能变化就是合外力做功.

(2)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3)量纲关系:单位相同,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2.标量性:动能是标量,功也是标量,所以整个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式,不存在方向的选取问题.当然动能定理也就不存在分量的表达式.例如,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不管以什么方向抛出,在最终落到地面速度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所列的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都是一样的.

3.相对性:高中阶段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4.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做功.因使用动能定理可由动能的变化来求功,所以动能定理是求变力做功的首选

.

考向1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典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一块长木板B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 上放一物体A ,现以恒定的外力拉B ,由于A 、B 间摩擦力的作用,A 将在B 上滑动,以地面为参考系,A 、B 都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 (

)

A.外力F 做的功等于A 和B 动能的增量

B.B 对A 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 的动能增量

C.A 对B 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B 对A 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外力F 对B 做的功等于B 的动能的增量与B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解析] A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B 对A 的摩擦力,对A 物体运用动能定理,则有B 对A 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 的动能的增量,即B 对;A 对B 的摩擦力与B 对A 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由于A 在B 上滑动,A 、B 相对地的位移不等,故二者做功不等,C 错;对B 应用动能定理W F -W Ff =ΔE k B ,即W F =ΔE k B +W F f ,就是外力F 对B 做的功,等于B 的动能增量与B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D 对;由前述讨论知B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与A 的动能增量(等于B 对A 的摩擦力所做的功)不等,故A 错.

[答案] BD

[变式1] 如图所示,人用手托着质量为m 的苹果,从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运动,前进距离L 后,速度为v (苹果与手始终相对静止),苹果与手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说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法正确的是(

)

A.手对苹果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B.苹果所受摩擦力大小为μmg

C.手对苹果做的功为12

mv 2 D.苹果对手不做功

答案:C 解析:苹果受手的支持力F N =mg 、静摩擦力F f ,合力即手对苹果的作用力,方向斜向上,A 错误;苹果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不等于μmg ,B 错误;由动能定理可得,手

对苹果的静摩擦力做的功W =12

mv 2,C 正确;苹果对手做负功,D 错误. 考向2 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典例2] (2015·海南卷)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轨道两端等高,质量为m 的质点自轨道端点P 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最低点Q 时,对轨道的正压力为2mg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质点自P 滑到Q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

A.14mgR

B.13

mgR C.12mgR D.π4

mgR [解析] 在Q 点质点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两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

所以有F N -mg =m v 2R ,F N =2mg ,联立解得v =gR .下滑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R -W f =12

mv 2,解得W f =12mgR ,所以克服摩擦力做功为12mgR ,C 正确.

[答案] C

[变式2]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A.W =12

mgR ,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 B.W >12

mgR ,质点不能到达Q 点 C.W =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D.W <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答案:C 解析:设质点到达N 点的速度为v N ,在N 点质点受到轨道的弹力为F N ,

则F N -mg =mv 2N R ,已知F N =F ′N =4mg ,则质点到达N 点的动能为E k N =12mv 2N =32

mgR .质点由开始至N 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 ·2R +W f =E k N -0,解得摩擦力做的功为W f =-12

mgR ,即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 =-W f =12

mgR .设从N 到Q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则W ′<W .从N 到Q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 -W ′=12mv 2Q -12mv 2N ,即12mgR -W ′=12

mv 2Q ,故质点到达Q 点后速度不为0,质点继续上升一段距离.选项C 正确

.

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时应注意的问题

(1)所求的变力做的功不一定为总功,故所求的变力做的功不一定等于ΔE k .

(2)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对应物体动能的变化,而不是对应物体的动能.

(3)若有多个力做功时,必须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待求的变力做的功若为负功,可以设克服该力做的功为W ,则表达式中应用-W ;也可以设变力做的功为W ,则字母W 本身含有符号. 考点 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3)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

(4)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W 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2.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的基本思路

(1)弄清物体的运动由哪些过程组成.

(2)分析每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3)各个力做功有何特点,对动能的变化有无影响.

(4)从总体上把握全过程,表达出总功,找出初、末状态的动能.

(5)对所研究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

[典例3] (2015·浙江卷)如图所示,用一块长L 1=1.0 m 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 =0.8 m ,长L 2=1.5 m.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θ可在0~60°间调节后固定.将质量m =0.2 kg 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1)当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

(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sin 37°=0.6,cos 37°=0.8)

(3)继续增大θ角,发现θ=53°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 m .

[解析] (1)为使小物块下滑,应有mg sin θ≥μ1mg cos θ①

θ满足的条件tan θ≥0.05.②

即当θ=arctan 0.05时物块恰好从斜面开始下滑.

(2)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μ1mgL 1cos θ+μ2mg (L 2-L 1cos θ)③

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0④

代入数据得μ2=0.8.⑤

(3)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12

mv 2⑥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结合③式并代入数据得v =1 m/s ⑦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H =12

gt 2,x 1=vt 解得t =0.4 s ⑧

x 1=0.4 m ⑨

x m =x 1+L 2=1.9 m.⑩

[答案] (1)arctan 0.05 (2)0.8 (3)1.9 m

[变式3] (2017·四川成都高三月考)如图所示,斜面的倾角为θ,质量为m 的滑块距挡板P 的距离为x 0,滑块以初速度v 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滑块经过的总路程是(

)

A.1μ⎝ ⎛⎭

⎪⎫v 2

02g cos θ+x 0tan θ B.1μ⎝ ⎛⎭

⎪⎫v 202g sin θ+x 0tan θ C.2μ⎝ ⎛⎭

⎪⎫v 202g cos θ+x 0tan θ D.2μ⎝ ⎛⎭

⎪⎫v 202g cos θ+x 0cot θ 答案:A 解析:滑块最终要停在斜面底部,设滑块经过的总路程为x ,对滑块运动的全

程应用功能关系,全程所产生的热量为Q =12mv 20+mgx 0sin θ,又由全程产生的热量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即Q =μmgx cos θ,解以上两式可得x =1μ⎝ ⎛⎭

⎪⎫v 2

02g cos θ+x 0tan θ,选项A 正确

.

1.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选择合适的研究过程能使问题得以简化.当物体的运动过程包含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子过程时,可以选择一个、几个或全部子过程作为研究过程.

2.当选择全部子过程作为研究过程,涉及重力、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功时,要注意运用它们的功能特点:①重力的功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②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与路程的乘积. 考点 动能定理和图象的综合应用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1.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的基本步骤

2.四类图象所围面积的含义

考向1 动能定理和v ­t 图象的综合应用

[典例4] (2017·安徽合肥一模)A 、B 两物体分别在水平恒力F 1和F 2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先后撤去F 1、F 2后,两物体最终停下,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 1、F 2大小之比为1∶2

B.F 1、F 2对A 、B 做功之比为1∶2

C.A 、B 质量之比为2∶1

D.全过程中A 、B 克服摩擦力做功之比为2∶1

[问题探究] (1)两个物体的总位移相同吗?摩擦生热相同吗?拉力做的功相同吗?

(2)如何计算二者的质量关系?

(3)如何计算拉力关系?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提示] (1)由v ­t 图可知总位移相同,又已知摩擦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生热相同,拉力做的功也相等.

(2)根据匀减速阶段可求出质量关系.

(3)利用全过程动能定理可得出拉力关系.

[解析] 由速度与时间图象可知,两个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之比为1∶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B 受摩擦力大小相等,所以A 、B 的质量关系是2∶1,由速度与时间图象可知,A 、B 两物体加速与减速的位移相等,且匀加速位移之比为1∶2,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之比为2∶1,由动能定理可得:A 物体的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F 1·x -f 1·3x =0-0;B 物体的拉

力与摩擦力的关系,F 2·2x -f 2·3x =0-0,因此可得:F 1=3f 1,F 2=32

f 2,f 1=f 2,所以F 1=2F 2.全过程中摩擦力对A 、B 做功相等,F 1、F 2对A 、B 做功大小相等.故A 、B 、D 错误,C 正确.

[答案] C

考向2 动能定理和F ­x 图象的综合应用

[典例5] 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AB 的A 处连接一粗糙水平面OA ,OA 长为4 m.有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从O 处由静止开始受一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F 只在水平面上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滑块与OA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取g =10 m/s 2

,试求:

甲 乙

(1)滑块运动到A 处的速度大小; (2)不计滑块在A 处的速率变化,滑块冲上斜面AB 的长度是多少?

[问题探究] (1)滑块从O 点开始运动到滑块冲上斜面这段过程中怎样运动?

(2)F ­x 图象的面积表示什么?

[提示] (1)如图所示

(2)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析] (1)由题图乙知,在前2 m 内,F 1=2mg 做正功,在第 3 m 内,F 2=-0.5mg ,做负功,在第4 m 内,F 3=0,滑动摩擦力F f =-μmg =-0.25mg ,始终做负功,对于滑块在OA

上运动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F 1x 1+F 2x 2+F f x =12

mv 2A -0 即2mg ×2 m-0.5mg ×1 m-0.25mg ×4 m=12

mv 2A -0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解得v A =5 2 m/s.

(2)对于滑块冲上斜面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L sin 30°=0-12

mv 2A 解得L =5 m

所以滑块冲上斜面AB 的长度L =5 m.

[答案] (1)5 2 m/s (2)5 m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多选)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E k2-E k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公式中的W 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

B.公式中的W 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计算: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

C.公式中的E k2-E k1为动能的增量,当W >0时动能增加,当W <0时动能减少

D.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动,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

答案:BC 解析:公式中W 指总功,求总功的方法有两种,先求每个力做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力再求合外力的功,故选项B 正确,A 错误;当W >0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W <0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故C 正确;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故D 错误.

2.[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小球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 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 点,此时轻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则拉力F 所做的功为(

)

A.mgL cos θ

B.mgL (1-cos θ)

C.FL sin θ

D.FL cos θ

答案:B 解析:从P 缓慢拉到Q ,由动能定理得:W F -W G =0(因为小球缓慢移动,速度可视为零),即W F =W G =mgL (1-cos θ).

3.[变力做功的计算]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与水平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与转轴相距R ,物体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至某一值时,物体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开始匀速转动(设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是(

)

A.0

B.2μmgR

C.2πμmgR

D.μmgR 2

答案:D 解析:物体即将在转台上滑动但还未滑动时,转台对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恰好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提供向心力,设此时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则有μmg =mv 2R

,① 在物体由静止到获得速度v 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只有摩擦力对

物体做功,由动能定理得W =12

mv 2-0,② 联立①②解得W =12

μmgR . 4.[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多选)一物体从斜面底端以初动能E 滑向斜面,返回到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为v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E 2

,若物体以初动能2E 滑向斜面,则( ) A.返回斜面底端时的动能为E

B.返回斜面底端时的动能为3E 2

C.返回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2v

D.返回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2v

答案:AD 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f ,物体以初动能E 滑向斜面时,在斜面上上升的最远距离为L 1,则根据动能定理,在物体沿斜面上升的过程中有-GL 1sin θ-fL 1=0-E ,在物体沿斜面下降的过程中有GL 1sin θ-fL 1=E 2

,联立解得G sin θ=3f .同理,当物体以初动能2E 滑向斜面时,在物体沿斜面上升的过程中有-GL 2sin θ-fL 2=0-2E ,在物体沿斜面下降的过程中有GL 2sin θ-fL 2=E ′,联立解得E ′=E ,故A 正确,B 错误;由E 2=12mv 2,E ′=12

mv ′2,得v ′=2v ,故C 错误,D 正确. 5.[动能定理和摩擦力做功的计算]如图所示,ABCD 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 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BC 相切的圆弧,BC 是水平的,其距离d =0.50 m.盆边缘的高度为h =0.30 m.在A 处放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开始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 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的地点到B 的距离为(

)

A.0.50 m

B.0.25 m

C.0.10 m

D.0

答案:D 解析:设小物块在BC 段通过的总路程为s ,由于只有水平面上存在摩擦力,则小物块从A 点开始运动到最终静止的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做功为-μmgs ,而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由动能定理得:mgh -μmgs =0-0,代入数据可解得s =3 m.由于d =0.50 m ,所以,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小物块在BC段经过3次往复运动后,又回到B点. K12小学初中高中

【配套K12】新课标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第2讲动能定理及其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