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成绝缘子问题(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雷击闪络
里线路雷击跳闸次数明显小于使用合成绝缘子很少且落雷密度小得多的肇庆局、韶关局;而根本未使用合成绝缘子且落雷密度较小的河源局,其百公里线路雷击跳闸次数也较多。此外,根据处于较强雷电活动区的中山局及惠州局的经验,线路采用合成绝缘子以后,雷击跳闸次数明显地减少了。
表1 1997年广东省合成绝缘子雷击跳闸次数及有关资料统计
雷击闪络
圳 珠 海 广 州 中 山 韶 关 惠 州 佛 山 阳 江 茂 名 汕 尾 云 浮 揭 阳 汕 头 江 门 湛 江 3 15 20.0 4.5 0 0 0 0 1.26 0 3.52 44.1
1
30
3.3
16.5 0
21 0
6.8
2.33
1.57
6.10
33.2
1
8
12.5
37.5 0
1
0
78.0 2.18
0.51
4.40
38.5
1
23
4.3
5.1
0
0
0
1.0
3.32
0
0.92
37.5
1
16
6.3
23.4 0
0
0
0
2.78
0
3.38
36.2
0
18
0
11.0 0
2
0
25.5 1.47
0.50
4.25
37.8
0
5
0
6.0
0
1
0
38.5 2.23
0.39
1.94
39.3
0
2
0
31.0 0
3
0
22.7 1.34
0.42
1.44
33.4
0
2
0
0
0
1
0
0
2.78
0.67
1.52
49.0
0
0
0
0
0
0
0
0
0
0
1.27
34.0
0
1
0
0
0
4
0
0
0.84
1.30
0.57
45.7
0
0
0
18.0 0
0
0
5.2
0
0
1.05
25.1
0
8
0
9.5
0
6
0
10.5 0.86
1.56
2.45
39.5
0
0 23
0 0
7.4
0
0 5
0 0
8.5 0
0 6.90
0 1.49
0.16 2.08
46.1 34.7
清 0
15.2 0
雷击闪络
以上事实说明,虽然广东省位于多雷区,但就现有的具体状况来看,使用合成绝缘子后线路的耐雷水平提高了。因此,大量推广使用合成绝缘子在广东省不仅是防污对策,也是防雷对策。但是,对其雷击闪络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
2 足够的干弧距离是保证合成绝缘子耐雷水平的关键因素
分析广东省发生雷击闪络的合成绝缘子的情况(见文献[2]),发现1997年110 kV发生雷击闪络的38支合成绝缘子中,有20支干弧距离不满足JB/T8460-1996所要求的1 000 mm[1]。可见,干弧距离太短(未达标准),是造成广东省合成绝缘子发生雷击闪络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疑,在属多雷区的广东省,这是应严格禁止的。
另一方面,现行标准[1]中规定的110 kV合成绝缘子的干弧距离为1 000 mm,对于多雷区,尤其是雷电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区来说,也是偏小的。按其规定,110 kV绝缘子雷电全波冲击耐受电压为550 kV,而其干弧距离只有1 000 mm。这是不够的。在运行中,绝缘子是处在导线与铁塔的环抱中的,两端的电极并不是典型的针对针型,因而其雷电冲击耐压必然小于典型的针对针的空气间隙。当绝缘子在厂家进行冲击耐压试验时,往往未模拟塔窗的邻近效应。所以干弧距离为1 000 mm的绝缘子,在厂家也都可以通过550 kV耐压。但在实际运行中,该干弧距离就显得偏小了。据悉,现在IEC有关标准的修订中,已拟将对应于550 kV冲击耐受水平的干弧距离改为1 050 mm。广东省运行中仍有不少干弧距离不小于1 000 mm的合成绝缘子也发生了雷击闪络(其中不少是无均压环的),这就反映了该长度偏小的问题。而且,由于广东省雷电流较大(平均为37. 5 kA,个别地区达49 kA),1 000 mm干弧距离的绝缘子耐雷水平就更显不足。例如,中山局使用已加长了一个伞裙长度的绝缘子,但由于雷电流较大(57 kA,59. 3 kA),仍发生两次雷击闪络。随着合成绝缘子在广东省使用量的迅速增长,预计该问题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如前
下一篇:分类词汇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