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
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郑 杨 周志斌 朱 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2007~2011年间以乡村旅游为题名的核心期刊及旅游专业期刊论文为综述对象,利用NoteExpress 文献管理软件对我国近5年来的乡村旅游研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影响以及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热点问题加以综合评述,并指出未来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2)05-0019-08
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Hot Issues in China’s Domestic Rural Tourism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007~2011)
Zheng Yang / Zhou Zhibin / Zhu Sha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2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By using the NoteExpress literature management softw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cles entitled “rural tourism” published in the core journals and tourism-related professional journals during the past ve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the in uence of rural tourism etc,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relevant issues is made and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s suggested.
Key words:rural tourism;literature review
121篇;而以同样方式检索2007年期间的论文发
引 言
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历经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的“生态旅游年”和2006年的“乡村旅游年”之后,乡村旅游增长迅猛,进入大发展时期。自2007年开始,有关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不断深入。通过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整理发现,2006年以前以乡村旅游为题名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总数为
1. 综述对象的界定
乡村旅游的概念至今在学界没有达成一个一、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统计及专题分类表总数就己经达到121篇,2007年以后的乡村旅游研究更是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下面就2007~2011年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及相关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
[收稿日期] 2012 - 05 - 01
郑 杨(1962~ ),女,北京市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作者简介]
目的地研究等。
周志斌(1988~ ),男,湖南邵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在读硕士。朱 莎(1986~ ),女,河南安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在读硕士。
1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统一的认识,许多学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给出自己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而在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概念的辨析中,有关学者认为以上概念通常可以相互指代,并无严格区分。但笔者认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概念是从资源禀赋角度、立足于不同资源特征而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可以认为是乡村旅游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乡村旅游的组成部分。农家乐则是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业态形式,其内涵在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表现为参与主体单一和组织形式的自发性。本文的综述对象为近5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有关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文章。
2. 核心期刊
一般认为,核心期刊所载的论文学术性较强,论文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经检索,近5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以乡村旅游为题名的论文有702篇,刊载期刊有131种,其中发表频度较高的有《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商贸》、《农业经济》,分别达到159篇、56篇和43篇,占到核心期刊发表总量的37%。对作者单位的统计中,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分别以11篇、6篇和6篇占据作者单位的前3名。另外,在对702篇乡村旅游相关论文
的关键词统计中,除了乡村旅游关键词外,论文作者共提供了1 234个关键词,按关键词使用频次排序为:新农村建设为85次(含新农村);对策为52次;可持续发展为46次(含可持续);乡村旅游开发48次(含旅游开发、开发);发展39次(含旅游发展);说明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比较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应用问题。
为全面地了解近5年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笔者根据论文的选题将乡村旅游研究划分为18个专题,在对702篇乡村旅游相关论文的分类统计中发现,选题排名前3的分别是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表1)。从5年的变化来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依然是热议话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发展面临的产品结构、空间分布、意识、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细化的问题缺少深入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有待考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阶段所决定的,总体上呈现出发展无序性、盲目性,对市场缺乏把握,由此对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提出了要求,因此规划与开发也成为了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这一专题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赋予了乡村旅游发展新的时代要求(见图1和表1)。
图1 2007~2011年核心期刊乡村旅游研究论文分类统计
2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
表1 2007~2011年度核心期刊发表乡村旅游研究论文分类统计
专题分类
1.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2.发展问题与对策3.游客感知与行为研究4.乡村旅游市场研究5.基础理论研究6.乡村旅游研究综述7.发展模式研究8.乡村旅游影响9.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10.乡村旅游政策与法规11.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13.乡村旅游产品14.社区居民研究15.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16.乡村旅游可持续研究17.乡村旅游与文化内涵18.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19.其他以上总计
篇 幅
2011133336211863732110611120101166
20109346301111314117133913554152
200962324411062621539186501123
20086235711101214411311159737140
2007517081351110221421245425121
合计3913016282096047923116831307745212018702
2011
所占比例(%)2010
2009
2008
2007
3. 专业旅游期刊①
专业旅游期刊是指《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专业的旅游期刊是我国旅游研究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旅游研究的主流。4刊所刊载的乡村旅游研究热点与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研究热点存在着差异,不同于核心期刊对发展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专业旅游期刊研究更倾向于对游客感知与行为的研究。而在发展模式研究领域,核心期刊与专业旅游期刊则表现出相同的研究热度②(见表2)。
二、主要内容和观点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目前由于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未达成
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总结2007年以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学者们大多以定性的角度进行整合分类,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但另一方面却很难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全部包括。2007年以后学者们开始拓展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分别在个案研究、定量分析以及基础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探讨。经过整理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突出强调经济利益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多以政府为主导,缺少当地居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
郭华、甘巧林(2011)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通过对江西婺源李坑村实例研究,认为该社
2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区中大多数村民存在对社会排斥的感知,这种社会排斥不仅导致社区居民的自我排斥,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冷淡甚至敌对态度,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正因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模式存在着诸多局限,国内很多学者由此开始将视角转向社区主导型模式的研究。邹统纤、王燕华(2007)等人通过收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开发主体而非客体,构建以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与决策权民主化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模式[2]。周永广、姜佳将(2009)也认为以外源型发展为特征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采取
表2 2007~2011年度4刊发表乡村旅游论文的分类统计
专题
1.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2.发展问题与对策3.游客感知与行为研究4.乡村旅游市场研究5.基础理论研究6.乡村旅游研究综述7.发展模式研究8.乡村旅游影响9.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10.乡村旅游政策与法规11.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13.乡村旅游产品14.社区居民研究
15.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16.乡村旅游可持续研究17.乡村旅游与文化内涵18.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19.其他以上总计
篇数
2011--132-111----31-26-21
1---------52010--2----2
2009112-2-5----21111---17
2008113-1-1---11-1-----10
-1---116-20071341113--- 小计35124611031113153126169
内生式发展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并通过社区参与和社区主导的对比研究,提出3种社区主导模式:基层组织主导模式、股份制运营模式和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3]。张环宙、周永广(2008)等人则基于行动者网络和内生式发展理论,针对浙江仙华山景区“有力行动者”发生“伪取代”的现象,提出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当地人意志、且有权干涉地区发展、制定决策的有效基层组织[4]。这些研究都提出了要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程度,协调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2)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角度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是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并最终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因此,很22
有必要从旅游经营角度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叶宝忠(2009)在兼顾市场和环境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旅游经营模式:农旅结合模式、CCTV(Conservancy(保护)、Company(公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 Topic(主题)、Villager(村民))模式、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景区带动模式、政府+公司+旅行社带动模式、产业依托型模式、综合开发模式[5]。王铄(2007)通过借鉴英国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中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采取多景点互补式联合发展模式。该模型通过细分旅游市场,将地理位置相互联系且旅游资源互补的旅游景点组合起来,进行整合营销,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发地复杂动态系统[6]。贾跃千、周永广等人(2009)根据旅游经营收入与物业开发收入所占比例的不同将盈利模式分为4类(观光性收入为主、观光性+物业收入、休闲性收入为主、休闲性+物业收入),并提出要建立一个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理论框架,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门票经济、旅游飞地和公地悲剧三大核心问题[7]。这些创新性观点的提出,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效率。
(3)乡村旅游供给角度
罗盛锋、黄燕玲(2009)等人通过分析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构建出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降低了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强调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8]。陈谨(2011)从机制、技术、产业等3个层面,提出4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绿色生产—消费模式、田园空间博物馆模式和“前店后园”模式[9]。
(4)乡村旅游需求角度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的最终消费者,重视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可以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的产品与市场脱轨。洪艳(2010)提出要基于旅游者求新、求安全、求卫生、求方便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10]。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情感需求日益增强并越来越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因此需要挖掘出一种兼顾旅游资源识别、目标市场细分、体验项目设计、人员培训等流程的新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11];赵承华(2011)基于旅游体验理论和文化营销理论把乡村文化体验分为娱乐型、逃避型、教育型、审美型等4种模式,并提出在实施过程当中要注意文
化体验的真实性、互动性和主题性[12];葛学峰、武春友(2010)通过离散选择模型(MNL)评估了旅游者的个体特征与行为特征对不同乡村旅游产品偏好程度的影响,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差异化市场营销[13]。虽然从旅游市场角度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助于适销对路,但是过分地强调旅游市场的重要性,可能会使旅游经营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环境效益,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乡村旅游影响研究(1)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
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目的地社区居民就业、收入的影响。周梅等(2011)从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就业满意度以及就业意愿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居民就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14];张遵东(2011)从旅游扶贫角度指出,应加强政府主导、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及参与能力、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扶贫目标[15];吴妍等(2009)通过建模考察影响社区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宅基地与景区的距离”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16]。
(2)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
乡村旅游的开展给目的地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李先锋、何健(2010)以宁夏古城村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社区居民饮食习惯、亲属关系、女性地位、民族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提出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社区职能、建立旅游影响评估和监控体系来健康地发展乡村旅游[17]。郭华、甘巧林(2011)通过深度访谈开展质化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往往从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和关系排斥等多个维度感知自身“被排斥”的状况[1]。作者创新性地从社会排斥角度阐释乡村旅游的社区影响,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参考依据。
(3)乡村旅游的文化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展总是伴随着人员、信息的大量流动,而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必然导致两者的文化自省,游客与社区居民的角色差
2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异(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使得社区居民文化心理总是处于劣势地位,游客的示范效应与居民的模仿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载体的城市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同化[18]。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给目的地社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则走出了一条社区文化遗产精英治理的道路,以往的政府宏观监管、遗产保护的企业代管暴露了诸多弊端,通过村民的精英治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文化保护的积极性[19]。
3.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出台后,乡村旅游的发展便与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密切联系。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也有学者表现出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
(1)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它可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引进城市资金等多方面促进新农村建设[21]。陈玉(2011)还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我国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向深层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2]。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23]。李庆雷(2007)等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责任角度指出,乡村旅游应当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梳理民主管理理念的新责任[24]。周杰(2008)等对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25]。
(3)乡村旅游的发展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李应军(2007)指出乡村旅游为新农村建24
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变迁、生态环境破坏、价值观念改变等不容忽视的挑战,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策略[26]。
4.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
近5年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类文章逐年增加,占乡村旅游类文章比重较大。此类文章多见于具体的案例研究,而对基于乡村旅游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缺乏深入研究。
曹国新(2008)指出,主客关系变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走向双极——游客之极和遗产之极,并由双极模式走向多元互动模式的发展历程[27]。范春(2009)等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指出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的斑—廊—基—缘空间规划思想,但对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如何对空间格局产生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28]。覃永晖(2010)等以城市规划理论中的门槛分析法分析了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门槛限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29]。
5. 乡村旅游可持续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扶贫、保护当地文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多种功能,张成渝(2011)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比较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两种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得出生态博物馆奉行“严格的可持续”,侧重于保护,并顺应发展;乡村旅游奉行“温和的可持续”,侧重于开发,但也承认保护的重要性。而奉行“严格的可持续”理念会比奉行“温和的可持续”理念更加长远地实现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0]。王素洁、李想(201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决策角度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属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有较为广泛的民主基础的旅游决策,才能体现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最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31]。左晓斯(2010)则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政治变革、经济重构、社区参与及政府的重新定位[32]。刘涛、徐福英(2010)则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和农业现代化压力3个方面的内力和包括市场拉动、政府和产业要素推动2个层面的外力,实现乡村旅游市场化和政府主导之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 的有机结合[33]。张集良、邬秋艳(2009)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乡村社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并最终影响社区的物质、精神、制度、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4]。
6.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喜人,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管理体制混乱、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人才匮乏等方面。近5年来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可持续研究以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吴必虎、伍佳(2007)认为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没有开发出具有乡村性文化内涵和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需要从产品、营销、市场等3方面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35]。蔡飞(2010)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①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和科学认识不够;②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状况过于乐观,而对市场的把握不够;③旅游经营者经营理念与经营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④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机构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⑤盲目开发给社区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⑥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开发深度不够,并相应提出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两方面着手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36]。孔德林、黄远水(2009)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型乡村旅游面临着三大困境:城郊乡村旅游吸引力下降、生命周期缩短以及客源市场对乡村地域注意力的转移,并提出了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规划、城郊旅游发展规划、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以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37]。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为更好地反映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特分出专业旅游期刊为对比对象,除《旅游论坛》、《旅游科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也包括核心期刊《旅游学刊》。
②表2中6篇“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为《旅游学刊》当期笔谈类文章,不作为近5年研究热点的表现。
三、乡村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因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也随之加强,研究框架亦趋于成熟。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成熟理论被应用于乡村旅游研究,为乡村旅游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在研究成果可喜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乡村旅游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重复研究严重,缺乏对研究领域的横向比对与批判性思考,缺乏对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基于现状描述的问题对策等研究居多。
(2)基于现实问题的案例研究有效成果不足,大量的案例研究在研究设计、方法和操作上不够完善,由此导致研究成果科学性不强。
(3)国外经验及成果的研究不足。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实践呈跨越式发展,而乡村旅游理论尚不能担当起指导实践之责,要使乡村旅游理论的发展先于实践,就要加快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成果的引入及消化吸收,用新的理论成果充实乡村旅游框架体系下的各个细分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华,甘巧林.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的多维度
感知——江西婺源李坑村案例的质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1,(8):87~97.
[2]邹统钎,王燕华,丛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
发(CBD)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3~59.
[3]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
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4):36~41.
[4]张环宙,周永广,魏蕙雅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
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总第205期)
华山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8,(2):65~71.[5]叶宝忠.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探析[J].理论月刊,
2009,(5):176~178.
[6]王铄.中国和英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
英国伦敦东南部乡村和中国武汉木兰山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219~222.
[7]贾跃千,周永广,吴文静.基于盈利模式与开发模
式相匹配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山市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238~242.
[8]罗盛锋,黄燕玲, 王利朋.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
模式探讨——以桂林恭城红岩村旅游点为例[J].旅游论坛, 2009,(6):886~889.
[9]陈谨.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四模式[J].求索,
2011,(3):21~23.
[10]洪艳.基于旅游者心理需要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J].
中国商贸,2010,(17):149~150.
[11]胡巍,赵玲玲.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9~15301.
[12]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11,(3):116~119.
[13]葛学峰,武春友.乡村旅游偏好差异测量研究:基
于离散选择模型[J].旅游学刊,2010,(1):48~52.
[14]周梅, 崔峰, 江文娟等.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的社区居
民感知研究——以南京市江心洲为例[J].旅游论坛, 2011,(1):87~92.
[15]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
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16]吴妍,杨国良,吴晓文.成都市红砂村乡村旅游发
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01~405.
[17]李先锋,何健.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
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0,(1):95~100.
[18]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乡村旅游中城市文化
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12027~12028.
[19]王林.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
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J].旅游学刊,2009,(5):67~71.
[20]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
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
12042~12044.
[2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
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37~541.
[22]陈玉.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J].
中国商贸,2011,(33):165~166.
[23]王雄瑾,陈守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
旅游协调发展模式探析——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8):18~20.
[24]李庆雷,唐跃军,李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
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J].农业经济,2007,(10):6~8.
[25]周杰,袁春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2.
[26]李应军.试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J].
89~90.商业时代,2007,(32):
[27]曹国新.从极性思维到多元互动:乡村旅游规划模
式的变迁[J].旅游学刊,2008,(7):8~9.
[28]范春,李斌.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
规划探析[J].经济地理,2009,(4):683~687.
[29]覃永晖,吴晓,刘奕彤.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资源
的门槛分析与开发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0,(8):366~369.
[30]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
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44.
[31]王素洁,李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
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3):59~69.
[32]左晓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社会
学的分析思路及解决方案[J].广东社会科学,2010,(5):165~170.
[33]刘涛,徐福英.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
展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4):2102~2104.
[34]张集良,邬秋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
研究——以长乐村、宏村、三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09,(6):890~896.
[35]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
旅游科学, 2007,(3):11~13.
[36]蔡飞.浅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J].农业考古, 2010,(3):251~253.
[37]孔德林,黄远水.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机制、
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城市化影响的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7):30~35.
26
上一篇:产科健康教育沟通会 工休会讲
下一篇:10驾校培训收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