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社会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中央电大统设
二、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一是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的地位及其应用;二是社会学微观研究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和家庭;三是社会学宏观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四是社会运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以及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与预测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流动变迁和现代化有概括了解
为其进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本课程编写的指导原则
根据电大学生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远距离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的特点
按照规定的学时
本着"必须"、"够用"和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原则
培养学生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概念明确、理论清晰、逻辑性强;力求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自学;注意删繁就简
以简驭繁;采取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
四、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
同时能准确地付之应用
2、一般掌握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要求掌握
3、一般了解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有所了解
重点掌握的内容、一般掌握的内容
就设每章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中所说的重点、一般掌握的内容;其余部分为一般了解的内容
社会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社会科学
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
在学习时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
不要只考虑应付考试
拘泥于背诵条文
每章附设思考题
帮助学生完整而深入地掌握本章重点内容
五、选用教材说明:主教材选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明谟主编、王思斌副主编的《社会学概论》;辅助教材选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臣编的《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
第二部分 教
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
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一、社会
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
2、马克思的社会含义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是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物资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
是人类自己的创造
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
是本能行为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3、总之
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
人们按着社会规范发生交互行为
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
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二、社会学
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
吸取了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
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实际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这就引导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广泛地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
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
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三、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其它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分理论、方法、应用三大类
各个分支学科已不下百种
大的门类也有将近三十类
2、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
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
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
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其它社会需要学说及提高和满足
的途径
一、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1、社会需要的含义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
通过实践活动
力求获得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成果的心理状态
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就哲学意义说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其具有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2、社会需要的产生
社会需要是由人的生理内驱力和外在环境的诱因指导下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
产生新的需要
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
3、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资源
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得到满足
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
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也就是说
只有通过劳动
通过实践
需要才能发展
才能实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1、社会需要的类型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综合性需要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
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于提高
1、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
并能满足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诗人的体力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社会交往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
一般掌握社会交往对形成社会关系的意义及集体行为
一、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的含义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2、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有助于个人成长
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
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质条件
需要是交往的愿意
经济交往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西方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二、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
1、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形成人际关系
其具有直接交往和情感性的特点
在人际关系中注意其影响的诸要素
2、社会交往的含义与类型
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关系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
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关系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
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
所谓社会位置
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
而社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世纪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事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和实践角色规范三个过程;在角色扮演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问题
四、集体行为
1、集体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德、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
称为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是指人们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行动的一致
指那些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
其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的特点
集体行为的类型:初级集体行为、次级集体行为
2、集体行为的成因
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
集体行为是社会交往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过程中的一种初级的特殊形式
一般的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对别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集体行为是基于心理上传染和循环反应而促成的
更少理智的成分
但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值得重视的
3、时尚
时尚是一种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
其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1、社会化的含
义
人的社会化
是指一个个体
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
把自己一体化道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之一
也既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
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
个人需要与环境和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的结合
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
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
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
乃是社会能否发展
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4、人有预言的能力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传授基本生活技能
即:动作技巧、学习预言文化、专业知识
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
指点生活目标
提供角色人选
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
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工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
3、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
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1、人的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2、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
是随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
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的个性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
3、个性与民族性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及功能
一般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中国婚姻家庭状况
一、群体及其类型
1、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2、社会群体的类型
3、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4、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和功能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2、家庭的类型
3、家庭的社会功能
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
2、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
一般掌握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1、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2、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
3、社会
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
1、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
2、社会组织的结构
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
4、社会组织的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是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这一过程既受组织内部因素影响
也受外部因素影响
2、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
也是一种理想性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有明显的功能
也有反功能
3、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
第七章 社区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
重点掌握社区的含义
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及结构
一般掌握社区的要素、社区研究方法等
一、社区与社区研究
1、社区的含义
2、社区要素与社区分类
二、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2、农村社区的结构
3、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特征
2、城市社区的结构
3、城市社区发展
4、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四、城乡关系
1、城乡之间的对立
2、城乡差别
3、城乡融合
4、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5、城乡对立与城乡一体化
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并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一般掌握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基本含义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1、社会分化
2、社会分层
二、阶级与阶层
1、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2、等级与种姓
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
三、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与阶层
1、我国的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
2、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一般掌握社会制度的类型与结构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1、什么是社会制度
2、社会制度的特征
3、社会制度的类型
4、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1、社会制度构成的要素
2、社会制度的功能
三、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
1、制度建设与制度化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章 社会控制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一般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
功能及越轨行为与犯罪问题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控制的含义
2、社会控制的类型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1、道德、习俗和宗教
2、政权、法律和纪律
3、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三、越轨行为
1、越轨行为及类型
2、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3、犯罪行为及其治罪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目的要求:重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点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成因
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般掌握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贫穷与生态环境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成因
1、社会问题的含义
2、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3、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二、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的实质
2、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危害
三、劳动就业问题
1、就业与失业
2、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贫穷问题
1、贫穷的含义及其类型
2、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理解
3、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及社会工作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
一般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历史
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成就和改革、发展问题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
2、社会保障的演进和功能
3、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种类
2、社会工作的演进与功能
3、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三、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1、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
2、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
3、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
一般掌握其它社会变迁理论和社会发展计划问题
一、社会变迁及其原因
1、社会变迁的含义
2、社会变迁的原因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二、几种社会变迁理论述评
1、历史循环论
2、社会进化论
3、社会均衡论
三、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2、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
四、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
一般掌握社会现代化理论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
一、社会现代化概述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特点
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述评
1、社会趋同论
2、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
3、全球发展理论
4、"信息社
会"和"后工业社会论"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2、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需要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
一般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和资料收集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1、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
3、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
二、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
2、提出研究假设
3、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4、确定调查方式、方法
5、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
1、访谈法
2、问卷法
3、观察法
4、文献法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调查资料的整理
2、资料分析
3、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十六章 社会学发展综述
一、社会学的产生及早期代表人物
1、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
二、各国社会学发展综述
1、美国社会学
2、西欧社会学
3、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学
4、日本的社会学
5、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学
三、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2、1949年前中国的社会学
3、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
四、现代社会学流派
1、结构功能流派
2、冲突理论
3、符号互动论
4、交换理论
5、其它几种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五、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影响的增加
2、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3、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4、社会学的国际性和本土化倾向不断加强
下一篇:公共财政学(外部效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