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25-02-22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

①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种间关系(连线)

生物种间关系图示

(1)猞猁与雪兔 a.互利共生①

(2)稗草与水稻 b.寄生②

(3)蛔虫与人 c.竞争③

(4)大豆与根瘤菌 d.捕食④

【提示】 (1)—d—③ (2)—c—④ (3)—b—② (4)—a—①

5.群落的空间结构

图甲图乙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

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叙述的正误。

(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6)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示】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视角___1 考查种间关系

1.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1与物种2为竞争关系

C.物种3与物种1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1→2→3

B [由图分析:1、2、3三种生物的食物部分有重叠,三者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竞争关系,但食物来源又不完全相同,曲线图无法体现1、2、3三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能量流动方向也无法确定。]

2.(2017·河北滦南一中模考)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C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与种间关系有关的2组易混概念

1.混淆捕食与竞争

(1)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 …… 此处隐藏:489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