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探笔底波澜,品独特诗风
——说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尊敬的评委、来宾:
我今天要讲的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一、说教材
《雁门太守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同时苏教版和
人教版选用,说明它确实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佳作。诗歌大胆想象,敢于用大量鲜艳明亮
的色彩来描写惨烈的战斗场面,给人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且,描写的战斗场面,既
有敌我双方的防守、作战,还有我方友军的救援;其中叙事、描写、抒情相得益彰;视觉、听觉、想象交替出现;比喻、夸张、用典自然巧妙;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忠
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在本单元的单元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品味古诗文名句,感受语言运用的妙处”,
因此,我打算,在课堂中寻找一个最恰当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联想
与想象,引领他们去感知那一份“与众不同”的美。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能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但不能明确地指出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目标
参照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学情和诗歌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
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进取之心;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本堂课的重点;领略诗歌的独
特风格,是本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决定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互相探讨质疑、同题材诗词的比
较阅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有切己的体悟。
六、说学法
学生则通过诵读,思考,感悟,想象的学法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法和学法的确立,其实都指向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终极目标:让语文学习为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七、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由五个环节组成:
一、精彩故事,激趣导入;二、抓住关键,举重若轻;三、掌握技巧,迎难而上;四、比较阅读,领略诗风;五、课外练笔,巩固成果。
(一)精彩故事,激趣导入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这是一个奇妙又少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为的就是瞬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有效、更自主地走进诗歌。
(二)抓住关键,举重若轻
在引出课题后,我便直接以标题为整体把握诗歌的突破口。“行”,古乐府诗题,多与战争有关,如杜甫的《兵车行》等;“雁门”,古地名,军事要塞。说明这是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便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比如: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战争的?战争的情形如何?战争的结果怎样?诗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就是要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并自我解决的好方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又避免了老师的一讲到底,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掌握技巧,迎难而上
掌握诗歌中的写作技巧,不仅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也是中考乃至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必备技能。其实,这也是有法可循的。比如,可以紧扣住诗词教学的关键:意象,启发学生从这四个问题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突出了这些意象的什么特征?使用了什么方法?传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教师范例:首联中,意象:城;特征:黑云压城、城欲摧;方法:比喻、夸张、想象,还有描写与叙事;情感:敌军势力强大,来势汹汹,我方守军形势危急。
一首诗歌,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学生们去探讨,作为老师最好就是“授之以渔”,当老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地明白,诗歌为何会如此美丽了,那种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就感会让语文更有魅力。
在学生自主探讨的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质疑,以引导学生更深地思考。
比如,颔联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是“秋色里”?“春色里”不行吗?你还知道哪些“秋”与“边塞”“战争”相关的诗句?他们会想到“塞下秋来风景异”、“沙场秋点兵”等诗句,最后,便会明白,原来是要借助“秋”这一特定季节来渲染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
再如,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为什么“红旗”是“半卷”的?看到“易 …… 此处隐藏:112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