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空中乘务特色专业申报书--青岛求实学院2011
发布时间:2024-11-21
发布时间:2024-11-21
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申 报 书
学 校 名 称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空中乘务 修 业 年 限 三年 专业负责人 董玉明 专业设置时间 填 报 日 期 2011年10月8日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9月
填 写 说 明
一、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二、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页码要清楚。 三、申报书用A4纸双面印制,在左侧装订。
一、专业和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学生均指普通本专科学生,不包括研究生、成教生、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
二、师资队伍情况*
**老、中、青分别指55岁(含)以上、40~55岁、40岁(含)以下。
***教学研究论文、编写的教材和承担的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需另附目录清单。
教师发表论文情况
1.董玉明,中国海洋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研究,《海洋科学》,03年第一学期
2.董玉明,抓住奥运机遇,加快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研究,《海岸工程》,03年第一期
3.董玉明,青岛应加强海洋旅游开发,《海洋经济》,03年第二期 4.董玉明,浅谈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环黄海绿色旅游研究》,03年 5.董玉明,海岛旅游开发探讨,《环黄海绿色旅游研究》,03年 6.董玉明、刘理,天横岛度假区与齐文化特色,《青岛节炎黄文化研究会》论文集
7.曾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10年 8.孙瑶瑶,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研究,《商场现代化》,10年 9.张巍,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10年 10.张巧莲,整合烟台旅游资源 重塑海滨旅游城市形象,《当代生态农业》,09年
11.张巧莲,青岛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科技信息》10年
教师出版专著情况
1.董玉明,《建筑旅游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董玉明,《旅游学导论》,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3.董玉明,《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 4.董玉明,《新编旅游地理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
教师获奖情况
1.董玉明,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先导地位,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同颁发。
2.董玉明,实业“海洋”特色,提高什么教学水平,获优秀论文奖,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
3.亓元敏,优秀指导教师,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4.陈燕声,优秀指导教师,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 4 -
三、本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是否博士点 是否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 否 否 是否硕士点 是否国家或省级重 点实验室 否 11 篇 4部 否 否
是否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 近 5 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 近 5 年教师出版专著数*
近 5 年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情况 年份 项目名称 主持人 下达或委托 项目单位 完成情况
近 5 年教师科研成果获省级及以上奖励情况 年份 获奖人 获奖项目名称 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 业中的先导地位 突出“海洋”特色,提 高旅游教学水平 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 大赛优秀礼仪导师 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 大赛优秀礼仪导师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 研究室、山东省海洋 渔业厅 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 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 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2003.12
董玉明
省级
2002.12 2010.12 2010.12
董玉明 陈燕声 亓元敏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和获奖情况需另附目录清单。
-5-
四、近4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科技研究与开发、社会实践和获奖情况
*
**项目性质分教师科研项目、学校立项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其他等类型填写。
资料购置费、体育维护费。
**实验仪器设备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
六、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 近 4 届学生累计英语四级通过率 近 4 届学生累计英语六级通过率 专科近 2 届学生累计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率 % % 80%
近 4 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类竞赛(数学建模、电 子设计竞赛等)或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情况 竞赛时间 2010 年 2010 年 2008 年 竞赛名称 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大 赛 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大 赛山东赛区 山东省校园语言才艺素 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获奖等级 优秀奖 第一名 第三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本专业近 5 年招生数 2007 年 643 2008 年 49
1 2009 年 250 2010 年 295 100 % 年 % % 88%-8-
2011 年 240
近 5 年平均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 近 4 年毕业生情况 本专业近 4 年学士学位 获得率 本专业近 4 年学生考研 录取率 本专业近 4 年毕业生一 次性就业率 年
年 % % % % 95%
年 % % 92%
92%
七、专业有关状况与人才需求分析 1、历史沿革与成就1. 历史沿革 航空服务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成立于 2004 年,2003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高职学生,本 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专业和身体素质,熟悉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掌握 空中乘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备团结协作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为旅客提 供优质服务,适应民航事业需求和发展的空乘、空勤服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 已有全日制高职毕业生 6 届,在校生 785 人。 2. 取得的成就 空中乘务专业根据航空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令人 满意的教学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1) 向社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 空中乘务专业自 2003 年招收全日制高职学生以来, 已向社会输送了 6 届毕业生, 毕 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 90%以上。该专业毕业生以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 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 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空中乘务专业拥有教师 16 人, 兼职教师 4 人。 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5 人;“双 师型”教师 6 人。此外本专业每学期还通过企业培训或进行专业实践和专业研修等方式 培养教师。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空中乘务专业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2+1” 实践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校 外教学基地,按企业岗位群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校内教师一起承担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指导任 务,把理论与实践、实习与就业、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等链接在一起,收到了非常好的 效果。 (4)社会服务与职业技能大赛 2008 年,在“山东省校园语言才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申洁同学荣获大学 组二等奖、朱坤同学获三等奖,他们两个还被评为 优秀“奥运”志愿者;在青岛市“中银理财杯”市花形象代言人大赛决赛中,马芳、陈 程程两位同学获得优胜奖,我校获最佳组织奖。 2009 年,“亚运天使”选拔赛,青岛赛区共选拔 50 名 “亚运天使”志愿者,我们的同 学有 20 多名被选中,参入了 2010 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礼仪志愿者,执行颁奖任 务; 在 200
9“首都形象小姐”评选大赛中, 武虹言同学获“十佳”称号, 刘洁同学获“优 秀选手”称号;在青岛市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60 周年文艺演出中,获得“特别贡献奖”。 2010 年, 我院选派两支代表队, 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 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山东赛区的选拔赛,我院获优秀组织奖,其中第 1 支代 表队荣获一等奖、第 2 支代表队荣获三等奖,李刘媛同学获“最佳上镜奖” ,朱芳等 10 名同学获“优秀参赛选手”称号,亓元敏、陈燕声老师被评为“优秀培训教师” ,并被推 荐参加全国的总决赛。在全国的总决赛中,获得“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 , 李刘媛 等 5 名同学获 “最佳礼仪选手” 称号,亓元敏、陈燕声老师被评为“优秀礼仪指导教师” 。 多次参入了区、市的展会活动,以及青岛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许多同学在顶岗实习 期间,被评为“优秀员工”和“优秀实习生” ,得到了相关单位的高度评价,社会的认可。
-9-
2、目前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1. 空中乘务专业的优势 (1) 区域优势 青岛作为全国的知名海滨城市,不仅有很多航空公司来青岛招聘,为空乘专业提供 了可持续的就业环境, 而且学院紧邻青岛流亭机场, 为学生实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先进的办学理念 空中乘务专业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按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制定 培养方案;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出发。以致用为目标,实 行 “致用性教学” , 即教师 “开设致用的课程, 用致用的方法, 教致用的内容” , 学生 “学 致用的知识,修致用的能力,做致用的高技能人才” 。 2.办学特色 (1)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教学外置模式”即空中乘务专业三年制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到企业集中顶岗 实习,校企双方共同管理、联合培养,使学生充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业 务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后无需培训立刻上岗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在真实 的环境中进行“教与训” 、 “学与练”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技 能,而且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 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实训教学 与就业相结合。 (2)强化课程建设 注重课程建设,实行了课程定向制,即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 1-2 门主 讲课程。根据所教课程,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 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空中乘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规范
的仪容仪表、优美的仪态、娴熟的语言表达以及良 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专业基础素质考核的实施意见》 从而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打破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安排考核时 间,切实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学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从黑板上走下 来,从教室里走出去”在本专业蔚然成风。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手语、航空保健与 急救、职业美容化妆等课程,取消了统一的笔试考试,推动了教学内容摆脱学科体系向 实用、够用转变教学方法突破“填鸭式”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转变,从而强化学生职 业技能培养和训练。
- 10 -
3、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专业和身体素质,熟悉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 掌握空中乘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备团结协作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为旅 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应民航事业需求和发展的空乘、空勤服务与管理人员。毕业后,能 够从事空中乘务各项工作,以及相关的航空地勤、安检、票务、机场管理和其他旅游、 交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2、培养规格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 具备空中乘务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能满足专业岗位要求,胜任大中型航空和旅游行业、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等工 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 和发展潜力。 3、培养方案 (1)知识结构 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四大要素构成 (2)能力结构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空乘服务的工作运作; 具备扎实的 英语和日、韩语交际能力,英语达到国家 3 级以上水平,日、韩语交流无障碍;具有一 定的机上服务和管理技能,能够根据机上服务的特殊性,制定机上服务方案;具有一定 的客舱设备操作技能, 能熟练演示和操作客舱内部各种设备; 掌握一定的机上急救常识, 能帮助乘客解决医治和应急问题。 (3)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政 治理论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处理飞行过程中 的突发事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开拓精神。
- 11 -
4、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人才 需求情况与专业发展前景
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 (1)社会背景 目前国内、国际的航班量在不断增加,随着北京奥运会以及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广 州亚运会的召开,民航客机数量还会大增。到 2010 年将达 1700 架,届时空乘人员每年 需求在万名左右。同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自然减员,需要大量人员迅速补充,所以空乘 服务专业依旧是人才需求的大户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 中国被认为是民航业中发展最快、 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 未来 20 年中国将需要 2400 架新飞机、 民航各类人才 24 万人。 目前毕业生只能满足市场 需求的三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国外航空公司为了提高自己在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力,占有更多的 市场份额,开始聘用中国籍的乘务员。中国乘务员外形漂亮、各方面素质高,他们越来 越受到外国航空公司青睐。 (2)产业背景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 我国三大产业比重为 12.5∶47.3∶40.2。纵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横 向比较相对第二产业,特别是相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 发展潜力。 (3)行业背景 航空运输业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在适应经济发展 需要的同时,受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仍呈 不断增长趋势。 我国航空运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 80 年代我国航空体制开始 全面改革, 航空运输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 从而推动航空运输业加速发展。 1985 年到 1997 年我国民用航空航线由 265 条增加到 967 条,民用飞机由 404 架上升到 915 架,民航运 输总周转量由 1985 年的 12.7 亿吨公里跃升至 1997 年的 86.7 亿吨公里,总投资额由 1991 年的 10.7 亿元跳升至 1997 年的 86.6 亿元。1980 年到 1996 年航空运输三大指标 (客运量、货邮量、总周转量)年均增长率均在 15%以上,近十年民航运输业则以接近 20%的速度增长。与国内其他主要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业的增长速度名列第一。 近两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影响,航空运输业进入缓慢增长时期。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对外开放和国际 交往日益频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资、合资企业商务旅行和国内私人飞行消费的比例 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货物的航空快捷运输方式将越益重要,航空运输需求将不断增 加,而且由于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基数很小,目前,民航运输在各种客货
运输量中仍 占很小比例,因此,发展空间巨大,整个航空运输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 2.人才需求情况 中国民航现有飞机 800 多架,2005 年旅客运输量是一亿三千八百万人次,排全球第 二。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航空人才都将处于短缺状态” ,中国民航学院专家也 都向记者表示,按照我国民航发展目标,到 2020 年,我国民航市场将达到目前美国民航 市场的状态。但是,从民航业人才来看,我国与美国还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目前 全美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 70 万人,而我国的从业人员不足 20 万。 “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计划增加 180 架飞机,到 2020 年飞机总量增加到 4000 架。每增加一架飞机,行业平均增加 500 名员工。- 12 -
飞机的数量、规模决定了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 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国内外航空公司飞机采购数量逐年递增。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 20 年间,中国将需要 2400 架新飞机,成为全球第二大 航空市场。目前国际民航平均人机比是 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 200:1,这 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旅游输出国。2005 年, 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 4200 万人次,每天有 1000 多架飞机起降;入世后,中美、中 欧航班大量增加,许多境外航空公司纷纷加入到开发中国市场的大潮中;为迎接 2008 奥运会,首都机场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投入使用后,首都机场每年的旅客吞吐量将 达到 8000 万人次。 全国其他机场也在开展新项目建设, 这些发展使得民航在今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里,对人才存在着大量和持续的需求。
- 13 -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施 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1.专业建设现状 空中乘务专业现有在校生 785 人, 现已成为学院特色专业、标准化示范专业。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空中乘务教研室在航空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 计划,并及时修订和调整,形成了岗位针对性强、培养机制灵活、具有鲜明区域和行 业经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课程建设 按岗位和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注重课程建设,实行了课程承包制,在课程负责 人的带领下,开发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行课程 教学外置、努力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使教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以致用 为主的课程特色。 (3)加强实训教
学基地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重点建设了形体房、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实验、实 训室,实行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了“2+1”模式,实施嵌入式教育,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实训与就 业的有机结合。 (5)完善督导体系 建立了院、分院、二级督导、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改革考核方式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推行等级分制,部分 课程实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代考制,形成了实用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7)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引进、研修提高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精干高效、充满创新活力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 2.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根据青岛市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际,在巩固原有教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将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方向:增设小语种(日韩语)课程、手语课程。 (2)专业规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 300 人左右。 (3)课程建设:在 2011 年建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3 门校级精品课程。 (4)国际合作办学:开拓国际视野,开展互换留学生、短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 国际合作办学,开拓学生国外就业渠道。 (5)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5%以上。 3.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 (1)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在正常教学经费外每年保证投入 10 万元,用于师资培训、教材 建设、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外置、科研等。 (2)校外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教学基地管理,进一步提升与教学基地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使校外教学基地 与校内教学同步、同序、同质,实现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毕业设 计乃至就业等方面与用人企业的“深度耦合” 。在校企充分耦合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股- 14 -
上一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下一篇:LED灯珠、灯具、电源基础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