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发布时间:2024-11-21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作者

超巨星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部分地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6万人(注:常住人口44万人,户籍人口38万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自治州。1954年成立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次年更名为自治州),1985年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现辖格尔木、德令哈2个市,都兰、乌兰、天峻3个县,以及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委员会(县级)。自治州首府设在德令哈市。

一直以来,关注区划地名的朋友对海西州的区划方面有几个疑问,为探究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同时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笔者试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海西州藏族人口数比蒙古族多,为何州名叫“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藏族人口数比蒙古族多?统计数据显示,无论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是海西州筹备建州之年(1953年),还是更早的1949年底(都兰县解放之年),还是建州以来的其他年份,海西州藏族人口均比蒙古族多(见下表)。

海西州历年民族构成统计表(超巨星编制)

年份

总人口汉族人口数占比例藏族人口数占比例蒙古族人口数占比例哈萨克族人口数占比例

1949年

16026人

/ 7030人

43.87%6444人

40.20%缺

/

1953年

20356人

/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8338人

40.96%6939人

34.09%

814人4.0%

1960年249399人224399人89.98%10838人4.35%8566人

3.43%

726人0.29%

1964年117993人

88181人74.73%12294人

10.42%11157人

9.46%

860人0.73%

1978年271931人220029人80.91%20830人7.66%17162人

6.31%1356人

0.50%

1984年274732人218742人79.62%24368人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8.87%18983人

6.91%

迁出/

1990年312327人236970人75.87%30899人9.89%21585人

6.91%

缺/

1995年304454人

230472人75.7%32577人

10.7%22804人

7.49%

缺/

2000年369136人242085人65.58%42040人11.39%

25544人

6.92%

缺/

2006年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36.81万

26.4万人71.72% 4.49万

12.2%

2.53万

6.9%

缺/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海西州命名时为什么将“蒙古族”排在“藏族”前面呢?笔者根据有关史实,推测其原因为:从政治上看,海西州的前身——原都兰县的统治中心位于蒙古族聚居地区(今乌兰县、都兰县),蒙古族王爷贝勒主持县政,蒙古人一直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从部落数量上看,这一地区蒙古族有8个旗,藏族则只有3个部族,蒙古族部落数比藏族多;从地域分布上看,蒙古族遍布于今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4市县,而藏族则聚居在今天峻县及都兰县部分地区,蒙古族比藏族分布范围广。另外,1953年下半年筹备建州时,蒙古族人口虽少于藏族,但相差并不太明显。基于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故将“蒙古族”排在“藏族”前面。

二、海西州州名为何先有“哈萨克族”字样后来取消了?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海西州的州名曾几度变更:1954年1月,设立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3年8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4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取消州名中的“哈萨克族”字样。

哈萨克族并非海西地区的世居民族。1935年起,原居新疆哈密、镇西(今巴里坤)一带的哈萨克族因不堪忍受军阀迫害,相继集体东迁,部分进入青海都兰县境内,后聚居郭里峁(今格尔木)地区。1954年1月,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成立时,哈萨克族人口不到一千人,与藏族、蒙古族相差悬殊,之所以列为区域自治民族,主要是因为哈萨克族游牧范围非常广,在地域分布上丝毫不逊于藏族、蒙古族。

1984年5~11月,海西地区的哈萨克族全部自愿迁回新疆,哈萨克族作为海西州自治民族已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按:1989年底,一些迁回新疆的哈萨克族群众因水土不服、安置分散等原因私自返回格尔木市,有关部门劝返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一部分,其余群众被安置到大柴旦的马海地区(属格尔木农垦集团马海农工商公司管理)。

三、海西州与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是什么关系?

概而言之,柴达木行政区一度脱离海西州(“分治”),继而合署办公(“同治”),最后又回归海西州(“合并”)。

设立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是开发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的需要。柴达木盆地资源富集,被喻为“聚宝盆”,蕴含丰富的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及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钾盐、石棉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为了支持柴达木盆地开发事业,195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的柴达木盆地[中西部]设立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专区级),驻阿尔顿曲克中心区的噶尔穆(即今格尔木,1956年3月迁驻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大柴旦),作为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即省政府)的派出机构(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7年4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这样,柴达木盆地[中西部]脱离海西州、直属省政府,成为与海西州平级的专区级行政区,海西州行政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区域大大缩小。1959年初,为了加快整个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与建设进度,统筹发展盆地的工矿业与农、牧业,海西州人民委员会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同年10月中央批准)。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柴达木开发被迫停顿,为减少行政建置,196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将其辖区并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前后存在8年(1955~1963年)。

四、格尔木城市规模最大为何州府驻在德令哈?

格尔木市,1960年由噶尔穆工作委员会(县级)设市,1965年撤销,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恢复设市。德令哈市,1988年由海西州德令哈镇(州直辖)和乌兰县德令哈区合并,升格设市。格尔木市是海西州第一大城市、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和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一直以来,格尔木市都是海西州的经济中心,各方面均比德令哈市强得多。2007年,格尔木市生产总值(GDP)90.2亿元,总人口27万人,常住人口20.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1.78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0.22平方公里;同年,德令哈市生产总值(GDP)17.4亿元,总人口10万人,常住人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口6.84万人(户籍人口数与此基本一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格尔木是工业城市,又是交通枢纽,人口众多;而德令哈过去基本无工业(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地区行政中心,城市功能非常单一。

1954年,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成立,首府驻在都兰蒙族自治区(后改都兰县)的察汗乌苏。1959年1月海西州人民委员会由察汗乌苏迁至柴达木行政区的大柴旦(1960年设立大柴旦市),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其辖区并入海西州),1966年4月海西州人民委员会迁至乌兰县的德令哈(1988年德令哈撤镇设市)。事实上,早在1962年12月,海西州即已成立州址迁地领导小组,筹划州府东迁(德令哈)事宜。显见当年海西州迁驻大柴旦只是权宜之计,迁往德令哈则是既定方针。至于当年为什么选择东迁德令哈而没有回迁察汗乌苏,个中原因,笔者囿于资料,无从知晓。

那么,海西州为什么没选择格尔木作为首府?笔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海西州是民族自治地方,其首府应设在民族聚居地区(都兰、乌兰、德令哈等东部县市)而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不是汉族云集之地(格尔木、大柴旦等西部各市、行政委员会),从政治上看,德令哈更适合。此外,从海拔高度看,大柴旦地势最高(3173米),德令哈次之(2980米),格尔木最低(2780米);但从年均降水量看,格尔木最小(42.1毫米),大柴旦次之(83.5毫米),德令哈最高(182毫米);从与省会西宁的距离看,格尔木最远(830公里),大柴旦次之(732公里),德令哈最近(514公里)。综合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则德令哈虽然海拔较高,但气候条件相对最好(年均降水量最大),且离省会最近。

海西州政治中心(德令哈)与经济中心(格尔木)分离,这种情况跟咱们国家有点类似,德令哈相当于海西州的“北京”,格尔木相当于海西州的“上海”。

五、海西州为何设立茫崖、大柴旦、冷湖三行政委员会?

设立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委员会,是1950年代开发柴达木、设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市的延续。临时工作委员会、行政委员会,是州政府的派出机构,相当于县级,是国内目前青海省独有的非正式政区。工作委员会辖区,简称“工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行政区”。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茫崖行政委员会:茫崖因石油勘探和石棉矿开采而兴起。1956年设立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驻茫崖(即今老茫崖),隶属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60年迁驻油砂山,1964年撤销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降为茫崖镇,由海西州直辖。1984年5月升格设立茫崖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驻花土沟,辖茫崖镇、冷湖镇,新设花土沟镇、尕斯乡。1992年,冷湖镇划出。2005年,撤销尕斯乡,并入花土沟镇。茫崖行政区总面积3.20万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3.4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万人),行委驻地花土沟镇距州府德令哈市677公里。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大柴旦因煤矿、铅锌矿开采而兴起。1956年属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辖地,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驻地,1959年又成为海西州人民委员会驻地。1960年11月以格尔木工作委员会、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部分地区设立大柴旦市,1964年撤销,降为大柴旦镇,由海西州直辖。1992年升格设立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1993年,恢复设立大柴旦镇,新设锡铁山镇、鱼卡乡。2005年,撤销鱼卡乡,并入大柴旦镇。大柴旦行政区总面积2.10万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约1.5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万人),行委驻地柴旦镇距州府德令哈市约200公里。

冷湖行政委员会:冷湖因石油开采而兴起。前身是1956年设置的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1957年底,以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部分地区设立冷湖办事处(县级),隶属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9年改置冷湖临时工作委员会,1960年10月改设冷湖市,1964年,撤销冷湖市、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降为冷湖镇,由海西州直辖。1984年划归茫崖行政委员会管辖。1992年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冷湖镇,升格设立冷湖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1993年恢复设立冷湖镇。冷湖行政区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2008年户籍人口2.1

万人(注:绝大部分为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干部职工,常住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油田基地;冷湖镇区实际常住人口仅0.3万人),行委驻地冷湖镇距州府德令哈市464公里。

至于这3个行政委员会为何不改为县,笔者推测,由于茫崖、大柴旦、冷湖地区属于资源开发型地区,地区经济完全依赖矿产开采和加工,几乎没有也无法发展农牧业,所以未来存在资源枯竭、人员撤离的可能,而行政委员会属于州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灵活性。注:茫崖行政委员会行政区划代码:632824;大柴旦行政委员会行政区划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代码:632825;冷湖行政委员会行政区划代码:632827(参见:《海西州年鉴(2003-2007)》,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由于这3个行政委员会是非正式政区,故其名称在国家民政部历年《行政区划简册》中不予收录(注:其行政区划代码在国家统计局历年《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亦不收录),其面积计入海西州总面积并加注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数字包括自治州直辖部分”(注:“自治州直辖部分”指的就是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区),其人口实际计入乌兰县人口数但未加注释(注:经对比乌兰县近年实际人口数发现)。

六、海西州/格尔木为何代管玉树州唐古拉山镇?

方便管理是唐古拉山地区划归柴达木行政区、(海西州)格尔木市管理的主要原因。

唐古拉山地区,原为玉树州治多县辖地。1956年3月,设立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县级),驻唐古拉山(即温泉,海拔5600米,距格尔木546公里),隶属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8年,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向北迁移到海拔较低且离噶尔穆(今格尔木)更近的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距温泉121公里,距格尔木425公里)。196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其行政区域并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入格尔木市。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发文(青政[1980]183号文)确定:由格尔木市“代管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唐古拉山公社”。2005年,撤销唐古拉山乡,设立唐古拉山镇。

唐古拉山地区之所以引起官方的重视和关注,以至于脱离治多县、一度设立县级政区(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并先后由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后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海西州)格尔木市管理,笔者考察当年实际,推测其原因是:唐古拉山地区幅员辽阔,有一定数量的牧民,青藏公路通车后派驻人员激增,当局认为有必要设立县级政区;该地远离玉树州及治多县行政中心,其间为沼泽地,不通公路,人员往来极为不便,仍归(玉树州)治多县则难以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柴达木行政区/格尔木市通过青藏公路与唐古拉山地区联系则非常便捷。

至于治多县西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为何没有一并纳入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或噶尔穆工作委员会,笔者分析认为,由于当时省政府已明确将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划归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领导,而柴达木盆地[中西部]是省政府直辖行政区,故不宜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区域)“划地”太多,何况那里是无人区,归谁管都一样。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七、格尔木市为何设立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三行政委员会?

格尔木市市域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此数据据《格尔木市志》;《行政区划简册》为12.346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市”。由于辖区面积过大,为了方便管理,市政府意欲对市域进行分区,设立派出机构,以分担部分行政职能。

1997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准格尔木市设立昆仑、瀚海、察尔汗3个行政委员会(副县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青政函[1997]21号)。2001年8月,省政府批准格尔木市设立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3个行政委员会(副县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青政函[2001]81号),2002年5月正式成立。实际上,东城区行政委员会由原昆仑行政委员会更名而来,西城区行政委员会由原瀚海行政委员会更名而来,察尔汗行政委员会名称不变。

东城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东城区”)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7平方千米,人口约7.8万人。现辖2街道(昆仑路、黄河路街道)、1镇(唐古拉山镇)、1乡(大格勒乡)[注:大格勒乡、唐古拉山镇均为“飞地”,与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城区部分互不相连]。东城区行政委员会驻昆仑中路56-10号。

西城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西城区”)面积6.07万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现辖3街道(河西、金峰路、西藏路街道)、1镇(郭勒木德镇)、1乡(乌图美仁乡)。西城区行政委员会驻柴达木西路众信巷2号。

察尔汗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察尔汗区”)面积0.9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不辖乡镇,直管社区[注:察尔汗行政区是“离区”,在市区没有地盘]。察尔汗行政委员会驻察尔汗(集镇)盐湖东路。

在格尔木市区,以中山路、八一路交汇十字为基点,中山路以东、八一路以南区域属东城区,中山路以西、八一路以北区域属西城区。东城区城区部分大致位于市区东部,西城

区城区部分大致位于市区西部。西城区的郭勒木德镇环状“包围” 市区。

格尔木市现为副地级市,副地级市下辖3个副县级行政委员会,这应该是格尔木市在政区设置方面的一个特色。假如将来格尔木市成为地级市,则这3个行政委员会即可顺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