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4-11-18
发布时间:2024-11-18
2013年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总结
一、总体表现
1.基本情况:本次参评教师共7人,5人是城区学校,2人是乡镇学校。4人是教龄15 到17年的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3人是教龄3到6年的青年教师,原始学历高,亲和力强。
2.课堂状态:都关注了教学课题的情境创设,能够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推动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风格各有特点,孙延波老师教学素材丰富,信息量大;甘宜锦老师沉稳老练,课堂各环节逻辑关系鲜明;袁慧慧老师节奏明快,干净利落,语言精炼。
3.教学理念:关注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目标导学、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学理念的应用。
4.观摩听课:优质课是学科的一次大教研活动,近百人次教师观摩听课,收获颇丰。
二、对这节课的研讨
1.关于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参评老师提供的教案中,列出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或者: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存在变化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难点:了解溶解的形成过程。乳化和溶解的区别、氯化钠的解离。 应该说,以上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较为全面,但有些笼统。目标就是导向,教学的设计和环节的推进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回扣上。我的建议是,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出指导作用,也就是要明确在什么环境下通过什么样的活动以怎样的学习方式来达成目标。例如: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分子的性质,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现象,从而得出溶质、溶剂或溶液的概念。
2.关于教材的处理与教学设计
建立分子层次的微观世界与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的对应关系,是化学科学认识物质世界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节课的重点,一是指导学生从分子的基本性质入手,发现并理解溶解现象的奥秘;二是从溶质分子的扩散和水合的微观变化过程所引起的能量变化,去认识溶解过程所伴随的溶液温度变化的宏观现象,从而理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奥秘。只有准确把握了教材的中心和重点,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更多地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被细枝末节所干扰,眉毛胡子一把抓。
3.关于课件的作用和使用
课件可以把抽象的微观世界的运动形象化直观化。不应该把课件仅仅当作板书以及教学环节的再现。本节课都使用了食盐溶解的微观动画,生动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特别是马健、杨漱卿二位老师的课件,课堂效果好。
4.关于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
活动天地3-1,应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发思考: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跑到水中)为什么能跑到水中去?水是有什么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实验探究3-1,是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也可以直接按照实验操作去实验,但是要明白这样操作的意义。
三、有待改进和商榷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中缺失学生情感的良性刺激,教学过程中缺失兴奋点。 兴趣、欣赏、感受化学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定要作为组织教学的一条主线,是营造课堂情感场的必须。所谓兴奋点,就是纠结学生思维并能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之感的问题探究,是师生互动最有效地环节。
2.关注学生和依靠学生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重要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它是生成性的,应该把它融入到教学中,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3.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表达
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扩散,二是水合。这两种变化是同时进行地,不分先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个过程的热量差,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有些说法,如“有的物质溶解是放热过程,有的物质溶解是吸热过程”是不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