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4-11-18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⑴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自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⑵会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涉及了分类和比较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活动,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借助学具和

身边的物品,联系分类和比较。

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练习,实际应用的思路来教学。

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会编数学小故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⑵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⑷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⑸密切联系生活,能把学到的分类与比较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之中。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

分类 1

比较 1

综合练习 1

1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提示: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经历按人物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衣服穿在身体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的分类过程。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

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妈妈我

上衣裤子

冬季夏季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2、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帮小明整理衣服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

(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h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4、第4题: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5、第5题,布置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指名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一、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b1.c om

2、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

3、给会飞的动物涂上红色,给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涂上绿色。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把每行中不同类的用○画出来。

答案提示:w W 1.

2.

▇ 板书设计 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方法不一样 ▇ 教学反思:

√ √ √ √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资源包

智力乐园 :猜一猜小兔子家有几名家庭成员??每名家庭成员吃3个蘑菇,有9个蘑菇正好。 参考答案:小白兔家有3名家庭成员。

资料链接

智力乐园:有两堆积木:

(1).第一堆( )个,第二堆( )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 )个.

(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

( )堆拿

出( )个放到第( )堆。

(3).7+( )=11-( )

第一堆 第二堆 参考答案:(1).第一堆( 7)个,第二堆( 11)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 4 )个.

(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

( 2 )堆拿

出( 2 )个放到第( 2 )堆。

(3).7+( 2 )=11-( 2 )

说课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

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

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分类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两位小朋友、两个装满文具的展柜及学生的学具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部分的多媒体进行演示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性教学将整体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二、说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法)

(一)“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超市啊?我想通过一般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说的好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

“老师平时很喜欢逛文具店,听说:开心阿姨和好心情阿姨都开了一家文具店,老师这

节课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文具店,好吗?(出示两个摆满实物的展柜,并邀请两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阿姨,

请小朋友上演到阿姨这里来购买学具的情境)。这里说明一下,整个环节是进行实物操作的,两个实物展柜所摆放的文具就如同多媒体演示的这样,同时将全体学生分出男生与女生两组,竞赛,看看哪一组的学生勇敢、有礼貌、表现的好。在购买文具的时候,我会提示学生使用简单的“十字”礼貌用语。

然后邀请第一组的小朋友上来买学具,可能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会买表面看到的学具,这样很快就会买好。这里,我会在第一组小朋友没有回到座位前,悄悄的走近两个小朋友,刻意安排两个小朋友到“阿姨”那里购买一把尺子,(这个环节我不会提前与扮演售货员阿姨的两个小朋友沟通,目的是突出:去那家把同类物品进行分类的,这家文具店买东西的那个小朋友很快就买好了,而去文具摆放很乱的这家文具店,购买文具的小朋友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这个环节我会控制在一分半钟,试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实在找不到,老师可以帮助找,)这时,我会马上提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两个小朋友一起到阿姨这里买文具?去开心文具店的小朋友怎么这么快就买好了呢?学生会争着、抢着回答这时,可能**小朋友会说因为开心阿姨找得快,**小朋友也可能会说因为开心阿姨把尺子都放在一起了,开心阿姨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了等等,对,就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就叫做分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板书课题:(分类)这里我会对那些大胆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么,请同学们结合小朋友购买文具的情境,动脑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分类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学会分类,我们找东西就快了,**小朋友也可能会说,学会分类,我们就可以把东西整理好,不会那么乱了等等,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知道学会分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结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主要以活动为主线,(采用活动教学法)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活动一:张开小嘴,大胆地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现在想对好心情阿姨说点什么吗?**学生可能会说,你要学习开心阿姨,把东西整理好,也可能**同学会说,你要向开心阿姨学习,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等等,(这个说的过程,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对分类意义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全班学生给开心阿姨热烈的掌声,让数学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与优点,下面就让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帮助好心情阿姨一起来整理文具店吧!

多媒体辅助教学,显示出展柜里所有的学具。

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里都有什么?”这里有铅笔、文具盒、书包、彩色笔等等,“那我们该如何分类整理呢?”先请同桌之间说一说、然后再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说(可以把铅笔放在一起、把书包放在一起、把文具盒放在一起、把彩色笔放在一起)等等,为什么要这样放呢,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然后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待多媒体演示全部整理好以后,再进行实物操作,征求学生的意见,该把这些学具放在展柜的哪一层呢?待整理好以后与整理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感知分类整理的好处,有种美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这个活动,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够按照单一标准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建立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师生共同合作的合谐关系。

活动(二)伸出小手,摆一摆

尝试实物的第一次分类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会采用先辅后放的策略,这里,我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把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并能勇敢的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学生一边操作,老师一边巡视,因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学法方面的指导,并找一名同学把自己的图片粘贴到黑板上,边操作,老师边提问,是按什么分类的?教师询问:“有没有小朋友和这位同学摆的不一样的?”请同学上台来操作。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按什么来进行分类的。从而突出本课的难点。新

这个活动环节我要加以说明一下:新课标评价学生的分类能力,不是教师提出一个分类依据,而是学生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上台摆放图形的效果只是老师的一种预设,我会根据当时学生的操作情况而定。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思深化知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反映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能按单一的标准或不同标准进行对物品的分类。

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进行相互参观,学习!在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互评!再让学生来说一说,是怎样分类整理的!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提问:你准备怎样应用分类的方法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情呢?你会有什么困难吗?这个问题我会让同学先在小组内模拟的说说,然后老师当妈妈,请学生来介绍,学生可能会说:帮助妈妈整理花盆,把开的放在一起,不开的放在一起,帮助妈妈整理书柜,把一样的

书放在一起,我会帮助妈妈整理衣柜,把衣服放在一起等等,这里我会对表述的好,说的清昕的同学进行评价。

作业:把自己所说的付诸于行动,帮助父母整理家务。

以上是我对这节《分类》的教学设计,并且我会在教学结束前,对小组进行评价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和表扬。

2 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信息窗2比较及自主练习的1、2、3题。

▇教学提示: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进行比较,在认识天平平衡代表两个量的相等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比较等活动,逐步从直观的比较过渡到简单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能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对象变化,比较的结果不同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体会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的对象的变化,比较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课件、小明、爸爸、妈妈的头像若干张,天平、小萝卜3根、大萝卜1根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设计意图:连接上节课的情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中学习,并以“小明有一个聪明的发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的衣橱里都放了些什么东西?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引导:要知道那条裤子长,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汇报:可以比一比,可以量一量。

3、引导学生看情景图;还可以比什么?

(1)还可以比花瓶,放在下面的花瓶比放在上面的花瓶高。

(2)还可以比马,大马比小马高

(3)还可以比荷花圆球,大球比小球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4)还可以比小明和妈妈的高矮,妈妈比小明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谁最

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4)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5)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②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2、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 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技能。

四、达标反馈

1、

3、

参考答案: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比较。

生:我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在最长的下面画“√”,在最短的下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对的下面画“√”,在错的下面画“×”。

最新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