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5-04-09
时间:2025-04-09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⑴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自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⑵会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涉及了分类和比较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活动,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借助学具和
身边的物品,联系分类和比较。
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练习,实际应用的思路来教学。
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会编数学小故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⑵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⑷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⑸密切联系生活,能把学到的分类与比较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之中。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
分类 1
比较 1
综合练习 1
1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提示: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经历按人物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衣服穿在身体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的分类过程。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
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 …… 此处隐藏:72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绿色公路建设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