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1世纪教师素质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浅谈21世纪教师素质
摘要:赋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教师素质主要表现在: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能,富有创造性,心理健康,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挑战的教育工作者。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里,教师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赋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教师素质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质。
一、 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
师德是执教者的魂,是耕耘者的根,只有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惟有热爱这项事业,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执着地追求,为教育沤心沥血,任劳任怨,不为金钱所诱,不被享乐所惑,而潜心研究教育,全身心教育学生。事业是长青的,职业是易变的,教师若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为生计所需,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就易心理失衡,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不安心教育,丧失工作的斗志和激情。目前,也许教师的付出与经济收入不完全成正比,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但教师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师是“红烛”,是“春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赞美之词;也许教师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富有,但当人类文明一届一届传承下去,桃李满园,人才备出时,教师是幸福的,是精神的富有者。相信,随着国民收入GDP的增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待遇将会越来越好,教师将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目前在待遇上,教师只要善于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定会产生满足感,安心于教育,进而有较高的事业追求,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不断挑战自我,满怀激情地去拥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涯。
教育的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应有爱心、耐心、高“情商”的特点。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陶行之曾告诫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素质,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学校教育是集体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生接受教育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层面上能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善于团结同事、善于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善于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一切有利的因素,共同进行教育。
二、 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能
21世纪要求的现代人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素
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教师必须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必须用现代教育思想去设计教学流程,去审视教育的对象学生。
要求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正确师生观。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怕学生将自己问倒,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提出问题让老师无法回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老师的职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对善于提问的学生要给予高度赞扬,并与学生一道讨论、研究,在讨论中共同提高。
教师要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紧张的良好氛围,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心需求,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各项活动课中,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才能。
教师要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科学质量观。不为分而教,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注重做人的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的科学文化素质、认知能力和信息意识,在信息社会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以适应日新月异、竞争的社会的需要,让学生能合作,能竞争;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质,让学生知美、爱美、创造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劳动技能,让学生会生存,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