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2)
时间:2025-04-10
时间:2025-04-10
较易导致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格列吡嗪(优哒灵等):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为D-860的100倍。一般不易发生体内蓄积,不会发生持续的低血糖。通常从小剂量5毫克开始服用,每日早餐前30分钟口服,老年患者减半,以后根据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逐渐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日5~15毫克。格列齐特(达美康等):降糖作用温和,仅为D-860的10倍。比较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每片80毫克,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每天半片或1片即已足够。大多数患者需要每日服用2片,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片。需要时还可增加至每日3片,全日最大剂量一般不能超过3片(240毫克)。大多数患者对达美康耐受性好,偶有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剂量过大也可引起低血糖反应。格列喹酮(糖适平等):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和糖尿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及服用其他磺脲类药物反复发生低血糖者。一般每日剂量为30~120毫克,分2~3次餐前30分钟口服。
第三代:近年来开始用于临床,主要是格列美脲。格列美脲(亚莫利):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剂量为每天1毫克,早餐前服用较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可适当增加剂量,个别患者最大剂量可用至6毫克。目前认为该药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安全、低剂量、低毒性等特点。
(四)使用特点
用药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糖水平、HbAlc水平、肝肾功能水平及病程等情况)以及各品种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弱,来选用适合的磺脲类药物。
辨证施治,用药遵医嘱:磺脲类药物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比,但若患者的胰岛功能不佳,那么即使使用最大剂量也不能达到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故要辨证施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提倡联合用药:磺脲类药物除单独应用外,还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应用。患者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等变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磺脲类药物不宜同时应用。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医师处就诊,提倡联合用药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新的进展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厌食和腹泻等。一般与剂量有关,减少剂量,或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可消失。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应及时就诊换药。低血糖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因人因药而异。患者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后体重增加,也是令人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另外,约有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初始效果不好,即原发性失效;约有5%~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会出现继发性失效,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联合用药是解决方法之一。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近年来相继研发出的许多新品种和新剂型,使磺脲类药物在提高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方面不断进步,如格列美脲(亚莫利)使用中的低血糖发生率大大降低等。在新进展方面,磺脲类药物能够恢复胰岛素分泌早期时相,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高峰。在预防方面,服用磺脲类药物,可降低糖耐量损害(IGT)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而新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改善早期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另外,每天一片的控释片、缓释片,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既保证疗效又方便患者。
2005年版IDF全球治疗指南中,推荐磺脲类药物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或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经过50多年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口服降糖药物中品种最多的一类,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磺脲类药物会继续成为糖尿病治疗中最有力的武器。
上一篇:介绍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的特点
下一篇:统计学上机实验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