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

时间:2025-04-04

磺脲类药物发展史

摘 要:磺脲类药物是发明最早、使用最广的降糖药,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和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思考以及对药物新的发展进程关注,使我们对磺脲类药物有专业性及深入性的认识。

(一)发展历史

1942年,法国内科医生Janbon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伤寒病患者时,发现病人有低血糖反应,于是联合药理学专家对此展开了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能通过胰腺发挥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动。1956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二)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主要降糖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反应,使胰岛素释放。近代磺脲类药物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不仅在胰内起作用,还有许多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胰岛素对肌肉和脂肪组织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作用;加强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强肝脏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减少胰岛素在肝脏中的降解等。这些胰外作用机制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

(三)临床应用

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磺脲类药物的应用不断有新发现。

第一代: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等。但目前临床已很少选用。

第二代: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格列苯脲(优降糖):降糖作用为D-860的200倍,在口服降糖药中最强。每片为2.5毫克,一般用量为每日2.5~10毫克,每日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0毫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磺脲类药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