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说课稿(精品)
发布时间:2024-11-18
发布时间:2024-11-18
《认识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至5页,《认识米》。
(一)教学定位
分析:《认识米》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比长短》以及《认识厘米》,之后则是《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千米的认识》。掌握必要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是打开空间与图形这知识大门的钥匙。《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短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围绕“操作”,引导学生从“如何操作、体验到什么、建立什么认知”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动手实践-获得认知-应用生活”这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学生在充分感知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培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能估计并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
(每小组内一套)
二、说教法与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生活情境,设疑导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学具:学生尺、米尺和卷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量一量、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吸引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头脑中形成
米的长度观念,感受厘米与米的关系。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结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引入、实践、提升三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引入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修建新的教学楼,要安装上新的黑板,小朋友能帮工程师量一量我们教室这黑板有多长吗?热心的孩子们会自告奋勇地帮忙。我请出代表小组展示测量。有的学生会用刚学过的厘米学生尺来测量,经历了用厘米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麻烦(贴学生尺)。这时有的学生会用桌面上的米尺(在厘米尺下面,贴米尺)来测量,引发疑问:可以用米尺进行测量吗?米尺与学生尺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认识米(贴出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二)实践引导探究、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三个活动认识“米”、用“米”、比较归纳来进行探究:1、动手操作认识米—建立“米”的表象这活动交集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进行:
看一看:观察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通过观察数数,深刻得知1米=100厘米。
【贴出1米=100厘米】
量一量:小组用米尺量一量身体藏着哪些一米长的地方,我会提醒学生米尺要放正,注意对齐刻度,做好标记。学生会兴高采烈测量出自己的身高、臂长、步长、还发现五个小朋友紧靠一起时腰宽大约是一米左右。我会及时提醒学生记忆张开臂长大约是一米,为下面的找一找和估一估活动做好参照标准的准备。
找一找:请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约一米长的物品。
估一估:几块地砖长大约1米?几块墙壁瓷片长大约1米?1米的队伍能站几人?讲台大约有几米?学生通过尝试估计比划,体验成功,为下面的学习建立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厘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空间观念,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逐一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引出用米活动。
实践操作用“米”—用米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