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发布时间:2024-11-18
发布时间:2024-11-18
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转帖]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
2002年3月24日至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派出5 个专业支持工作组,十几名课程专家,分赴10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听课、座谈、交流、指 导,受到实验区教师的热烈欢迎。这是新课程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展后,教师 首次获此机会,与专家在具体的课堂上直接面对面。据了解,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但 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将新课程的理 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因此非常渴望与课程设计专家就具体的课堂教 学进行交流。
5个专业支持工作组在实验区的日程都爆满。专家听课后,与教师、教研员主要就课堂存在 的问题展开讨论,双方收获颇丰。记者随同其中一个小组前往两个实验区调研5天,共听课 评课13节,涉及5个学科。现将评课和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讨论结果一并展现,盼望能给 困惑中的教师以一丝明朗之感。
老师,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每次上完课,教师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 ,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现 场实施的时候,专家发展,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这导致了教师在 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
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老师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 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呀,我驾驭不了啦,会不 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 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老师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忙于深入各个小组 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紧张感也将不复存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 更多的关注。
课堂中,一再被专家提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还没有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 ,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科学课中,老师给出一定量的盐,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他们用的方 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里面加盐,有的是先把盐倒进去,然后再往里面一点一点地加水。 虽然看起来只有很细微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来维方式大不一样。因为前 一种方法极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老师却没有观察和注意到,并进行挖掘,作为科学课的关 键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情境 中相当普遍。
与此相反,另一位老师却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行为案例。她在上小学数学《测量》一课时 ,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老师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 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你们是怎么量的?"老师问,学 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 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 撞 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教育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 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反思一下,这些问题都与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 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仍然难以脱去"单方面教" 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建 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 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
老师问:20克是多重呢?
学生回答:不知道。
老师随口就说:相当于20个硬币。(此前老师刚刚让学生称过一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老师的回答相当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 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 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这就是"引导"的价值。
一个更加深刻的例子来源于一节初中地理课。望着银幕上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民居,学生怎 么也猜不出,它的屋顶为什么是尖斗状的。
老师提示道: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
学生异口同声:为了排水!
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分析,而是揣摩 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可是,如果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打开书去查印度尼西亚 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房屋跟什么有关系,再分析这个地方的阳光、温度、 风、雨水等状况,从而得出房屋的屋顶应该是什么形状。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 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 造。
"给"永远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 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与教师的交谈中,专家发现,教师还 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学习,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似乎只有 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或者专门组织的探究活动,才是探究学习的内容。事实上,贯穿于学生 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由此分析,教师其实对于过程和结果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以为 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怎么教"的丰富内涵非常关键。专家 称,教师角色的变化,应从教师很平常的语言中发生质的变化开始。 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 学 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 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 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 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
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在形式上。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 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发生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让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是8克吗?"老师再 一次问道。坐在边上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 答案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的情况呢?二年级的学生无法通过常识来判断自己报的数据 是否正确,那么他的数据惟一的来源就是测量得来的。之所以会出来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 小组里没有人在做记录。这不仅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深层次的原 因其实正是来源于: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这样一来,合作学习 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这个例子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小组学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问题到 底出在哪里,从而反思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也有教师提出,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 的学 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 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 。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老师该怎么办?
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是 来自以上原因。专家建议: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 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 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 的焦点,认知的进 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一节40分钟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安排了4个探究活动:a.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 来;b.使橡皮泥能在水里浮起来,并且在上面放硬币,看谁放得多;c.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 ;d.让学生玩潜水艇(给聘个塑料封闭小船,一个注射器船的底部有两个小孔)。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很好。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实验,操 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 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 容也很丰富。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而言,还具有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
以以上这堂科学课中,每个活动,学生都动手做了,但是在动手之前,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没有先有假想,再去验证的过程;其次,在活动结束时,学生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 是,老师根本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的学生反思; 我为什么没有做出来。事实上,4个活动都非常好,但作为探究课,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 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专家提出,能不能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 了,学生的收获可能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就比如科学课,让学生做透一到两个探究 活 动,学生就能体验探究的全部过程,学习的有效性一点也不会比这样看似活跃的课堂差。所 以,相对以前注重的量,教学的质
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教师角色如何变化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对老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 非常高,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
这是实验教师的肺腑之言。
为什么教师,特别是综合课教师会感到压力这么大呢?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查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
事实并非如此。
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 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这个时候,请 把机会交给学生。这种方法是再好不过了。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 和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永远都不用"惧怕"学生。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 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所以,专 家提醒教师,包括综合学科的教师在内,一定要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因为面对 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丰富了,课堂对教师的关注也大大转移了。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这可能算得上课改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了。
毫无疑问,参加课改的教师当中,很有一批是对这三者的整合有疑义的。 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 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 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 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专家认为,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 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 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按我们现有的水平,很难达到。 "教师不无感慨。
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 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适应起来 非常困难。
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新课 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 放在一个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
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许三者之间度的把握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一定要去尝试、去
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备
探索。专 家 相信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 ,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
据了解,教师另一个十分担心的问题,是与此相应的有效的评价制度。在教师的观念上还有 滞后的时候,评价制度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导向,将起到强制的规范作用。专家称,有效的 评价制度已在研究和实验中。
上一篇:塔吊基础施工方案
下一篇:GMP认证流程及资料